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图式理论看翻译中的图式建构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545
刘静思++刘著妍

  摘 要:近年来,以鲁梅尔哈特为代表的图式理论已经从心理学、语言学或文化学的不同角度应用于翻译研究。图式理论表明图式建构过程就是图式值与图式空位进行匹配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当二者相互匹配时,译者则需进行图式堆砌、调整和重建;当二者难以匹配时,译者则需进行固定模式填充和图式舍弃。本文旨在将图式理论的图式建构过程运用于翻译研究,同时拓宽翻译研究途径。

  关键词:图式理论;图式激活;图式建构

  一、引言

  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语言学家鲁梅尔哈特认为图式是以等级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激活可以实现对原文的理解,图式激活分为自下而上激活和自上而下激活;霍华德在此基础上提出图式由空位和图式值组成,图式值与空位之间的图式建构可以实现双语图式的成功转换,图式建构的关键在于原语和译语之间图式值与空位的匹配关系。二者为图式理论在翻译中图式激活与图式建构的研究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將研究图式的激活与建构,并据此来指导翻译实践。

  二、图式激活与原文理解

  翻译的第一个阶段是原文理解,正确的理解原文不仅需要译者掌握相关图式,还需要激活图式。图式激活是译者主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动的认知反应,译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背景图式知识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图式激活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激活。

  (一)自下而上理解

  所谓“下”,指的是环境的刺激,“上”指的是人的思维认知(Howard, 1987:37)。认知系统是分等级层次的。最基本的感知系统在等级底部,而最复杂的认知系统在等级的顶部。

  自上而下的图式激活过程是一种语言层级不断积累的过程,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心理活动、思维方式都影响着其对原文的理解和判断,也会影响着译者对原文图式信息的接收。在翻译时,译者首先要积累词汇信息,然后激活自己在译语中的词汇图式,再逐步从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出发,从低级到高级,解读原文图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图式的激活,完成从词汇到句法、语篇的理解,并在译语中选择对应的图式完成翻译活动。

  (二)自上而下理解

  自上而下激活是一种根据译者认知结构形成的由抽象到具体的理解方式。当译者对原语的内容相对陌生或是原语内容存在多种理解方式时,那么译者则要凭借自己的认知积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原文提供的文字线索中去,寻找能帮助译者理解和翻译的信息。在自上而下的图式激活中,较高层次的信息影响着较低层次信息的处理。

  在以图式理论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理解模式中,译者成为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通过文字提供的线索,充分利用背景知识做出预测,并用下文内容来证实和修订最初的预测,同时也为下一步预测做准备。整个原文理解过程就是在猜测、验证、修改、继续推断这样一个又一个循环中进行的。

  事实上,自下而上的图式激活和自上而下的图式激活通常是相互依存、交叉进行的,人们在原文的理解阶段既有来自书面文字的语言层次上的处理,也有来自大脑已有知识的认知层次上的处理。人脑一方面对搜索的信息经过词法、句法、语义的加工产生理解,另一方面,借助已有知识对视觉提供的信息进行假设,推测并不断反复进行验证、确认。两方面的信息处理吻合,即产生正确理解,反之,则对假设进行修改,直至理解正确。

  三、图式值与图式空位相匹配

  图式即认知结构,由空位和图式值组成,空位是图式有联系有层次的知识体,图式值是在正常情况下填充空位的事物、动作或事件,图式值与空位之间的图式建构可以实现双语图式的成功转换(Howard, 1987)。译者在完成图式激活与原文理解后,将原语图式与译语图式搭配,当图式值与图示空位匹配时,对图式进行堆砌、调整、重建以填充空位。整个图式建构运行过程如图2所示。

  (一)图式堆砌

  在图式值与空位进行搭配时,译者作为行为主体,将原文的图式信息与自己已存储的图式相接搭,如二者所包含的图式值与空位完全对应无需做任何改变,则将原文图式直接累积堆砌在译文图式中。

  在翻译中尤其是汉译英的翻译中,语言的逻辑性差异是翻译的重点。汉语中的典型句型逻辑就是总分式逻辑,通常是开头总述段落大意,分句则分述对于不同的着重方向。句型多采用排比句,并以分号连接,排列工整。此时译者应找出原文图式空位和图式值,即汉语句型结构和汉语排比句型。在英语中也存在此种对仗工整的分句式排比句型,与汉语相似的是都以分号为小句的衔接手段。因此译者可以将译文中图式的空位和图式值与原文相匹配,在完全对应的情况下,可将原文图式直接累积堆砌在译文图式中。这样,翻译就能实现图式的累积、堆砌,完成图式空位与图式值的接搭。

  (二)图式调整

  新皮亚杰学派认为,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译者的现有图式与新图式存在某些不恰当之处时,需要对现有图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汉语中有些句子看似无主语,实际存在隐含主语,意思表达完整。英语要求句子结构完整,结构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两种语言的图式空位大体相同,填充值略有差异,因此译者需要调整已知图式。汉语中还经常有类似于祈使句的短句作主语,虽然英语中同样存在这种短句做主语的句式,但在英语中,动词原形或祈使句是不能作主语的,因此需要对句子进行调整,把它变成不定式的结构,使短句成为不定式形式,这样就符合了英语中不定式作主语的规则。由此可知,图式调整能实现译文图式的形成。

  (三)图式重建

  图式重建是为解决旧图式和新信息间差异问题而创建新图式的过程。当原语图式的含义在译语表达中含义不明确,或并无相对应的图式意义时,图式重建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国家在创新就业提出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的政策。这其中“证”、“照”、“码”的翻译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译者应查明“三证”指的是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这一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这几项图式承载了特定的文化信息。虽然“证件”、“执照”、“代码”在英语中有对应的词汇表达,即“license”、“certification”和“code”,中文的图式空位和图式值在英语图式中能够进行匹配,但其指代意义在英语中不明确,甚至没有体现其特定的含义,可能会造成译文读者的困惑。因此译者在译语中重新创建新的图式,将“三证”译为“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usiness License, Organization Code Certificate and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译语中完成了图式值对空位的填充。

  四、图式值在图式空位中缺失

  根据图式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原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图式难以匹配,这就造成图式值在空位中缺失。此时译者根据原文中积累的图式或自身经验将已知的固定模式填充空位,如果无法填充,在不影响译文表达原则下舍弃原文图式,最终实现汉语图式在英语中的建构。

  (一)固定模式填充

  在翻译过程中,任何原文信息的输入都必须经过译者的大脑进行加工,当原语图式与译语图式不匹配或缺失时时,译者自身所积累的知识或经验使译者脑中形成认知即固定模式,成为应对手段。

  “双创”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战略,在翻译“双创”战略时,译者应根据自己的认知积累,将之理解为“创新和创业”战略,汉语取这两个词的第一个词组合成一个缩略词“双创”。创新与创业在英语中的对应词分别为“innovation”和“entrepreneurship”,但它们不能组合成对应于汉语的“double--”型的词语。也就是说,汉语中图式空位和图式值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匹配的,图式值在空位中缺失。因此,在了解原文的情景背景后,“双创”这一图式就需要运用存在于译者记忆库中的图式进行填充。因此,即使“双创”一词单独在英文中没有完全能匹配的图式,但译者可借助原文的内容图式信息,将其翻译为“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完成固定模式在译文图式空位中的填充。

  (二)图式舍弃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式认知网络构建中,由于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因素,使得一种语言中的图式在另一语言中不存在相对应的图式甚至二者相互冲突。如原语图式无法翻译为目的语,在不影响原文信息传递的原则下,可将原语图式进行舍弃。通过舍弃直接表达出原文字词的文化涵义,省去了对图式值在空位中缺失而无法填补的繁琐解释,能方便读者的理解、避免文化冲突。例如“三个人品字式坐下,随便谈了几句”中“品字式”一词的处理。由于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拼音文字,我们无法形象地用英语将“品字式”表达出来。从语用语言的角度,“品字式”只说明三个人的座位情况,并无其他用意。因此将句子翻译为“The three men sat down facing each other”,舍棄了原文图式“品字式”,且并未影响原文的主要含义的表达,而且还避免了文化冲突。

  五、总结

  图式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译者的认知活动与图式的翻译相结合。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首先从图式激活与原文理解入手,完成翻译的理解阶段,为其后的图式建构奠定基础。无论是原文的理解阶段还是译文的翻译阶段,图式理论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将翻译系统化、步骤化,而图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激活以及图式的堆砌、调整、重建、固定模式填充和舍弃等为译者创造了新的翻译策略和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R. Role of the Readers Schema in Comprehension, Learning, and Memory[M].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Inc., 1984.

  [2] Howard, R.W. Concepts and Schemata: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Cassell Education Ltd., 1980.

  [3] Howard, R.W. Concepts and Schemata: 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Cassell Education Ltd., 1980.

  [4] Rumelhart, D.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0.

  [5] 陈先芝.认知图式理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J]. 外语教学,2004 (4): 34-35.

  [6]常宗林.图式及其功能[J].外语教学,2002 (5): 29-34.

  [7] 刘明东.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J]. 外语教学,2002 (6): 23-2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