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方节日在“95后”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归因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412
季美惠

  摘 要:近年来,西方节日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泛滥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的担忧,本文从“95”后大学生着眼,研究其成长背景,分析了西方节日在其中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对做好大学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工程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95后大学生;西方节日;传统文化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四个自信”,在原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明国家对建设大学校园文化阵地的高度关注。

  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浪潮,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文化结构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由西方节日对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冲击即可见一斑。2016年秋季入学后,在校大学生集中出生于1995-1998年,标志着95后正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这种冲击在95后中更为明显,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气氛浓烈,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元旦等节日文化和节日气氛反而稀松平常。

  大学生群体是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的根基,做好文化传承工作,首先需要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节日在青年中广泛传播的原因,本文具有现实意义。

  一、95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及特点归纳

  (一)95后大学生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形成了他们快乐、消费、开放和体验的行动原则

  95后的父辈大致是65后70初的一代,父辈的成长充分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95后这一辈又赶上了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为家中独子(女),95后大学生直接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物质丰盈。他们在建构个体小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快乐、消费、开放和体验的行动原则:注重消费过程中收获的快乐、开放并易于接纳新鲜事物,强调自身感知与体验。

  (二)95后以虚拟互联网作为社交手段,形成了他们独立、好奇、渴望话语权的心理基础

  1995年8月24日,windows95正式发行,并发行浏览器InternetExplorer,95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一方面面对互联网上数量繁多碎片化信息,培养了他们独立获取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他们对于过往历史和当下现实的阴暗面,又有着丰富的但也可能是片面的主观判断。在虚拟世界中始终掌握主动权、敢说敢想的他们,在面对现实社会中的阶层、角色差异,更期待被尊重、被倾听。

  (三)95后经历的素质教育改革,形成了他们追求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批判的的思维体系。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就此拉开大幕。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在2002年前后进入小学阶段的95后,正是这一轮课程改革的经历者。

  尽管关于素质教育的成效争论不休,但不得不承认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95后大学生不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他们不再单纯接受,而是敢于质疑与挑战权威,建立起追求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批判的思维体系;但同时95后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竞争更加严酷,在快节奏的生活下和身心压力下,心态的浮躁与急功近利在所难免,他们也急切地渴望减压途径。

  二、西方节日在95后大学生群体中有效传播的归因

  (一)文化自卑感是导致95后大学生对传统节日不了解、少参与的历史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随着坚船利炮逐步进入中国,一方面,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政治文化等思想,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残酷侵略进一步加剧。而在国内,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中国开始寻求发展变革的途径;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以鲁迅、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精英阶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文化发展思想,一定程度上导致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摒弃和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

  1912年1月,孙中山签发《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下令废止农历,启用西历。文革时期又“破四旧,立四新”,对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产生了严重损害,对部分传统节日的风俗全部抛弃。虽然改革开放后文化断层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但这种文化记忆断裂带来的结果便是, 95后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各个方面表现出了或是一无所知,或是漠不关心,或是无法理解的情况。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的空白与缺失,给了西方节日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土壤与空气。

  (二)全球化浪潮、素质教育改革,奠定了95后大学”有选择地”接纳西方节日的认知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利用资源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冲击,不仅体现在经济贸易中,也体现在文化渗透和传播中。英语成为全球范围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商务语言之一,目前英语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是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95后大学生的父母们在孩子英语学习上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95后群体有更坚实的语言基础和学习需求,使他们能更加直接地接触西方节日文化。

  95后大学生作为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经历者,独立、开放的心态与思维方式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国际化,也使他们成为外来信息接受程度最高的群体。而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校园中集中学习和生活的现实环境,为西方节日在95后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造就了先天的条件。与此同时,95后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极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他们需要寻找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的途径。相较于中国传统节日强调有节制的享乐,西方节日强调个人情感的充分表达,使得95后群体更愿意借助参与西方节日活动来充分契合他们渴望话语权和释放压力的心理世界。当然,我们必须看到,虽然我们有大量的95后大学生过西方节日,但他们对于西方节日并没有无条件的全盘接纳,而是对于西方节日中的宗教成分进行了削弱和淡化。

  (三)新媒体出现、商业化炒作,提供了西方节日在95后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渠道

  互联网高速发展推动着众多新媒体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平台。95后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获取多样化的信息,同时西方文化也得以迅速传播。大量携带着自由、平等、独立等文化理念的西方影視作品、文学作品迅速迎合了95后大学生表达自我需求,这为西方节日在我国95后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渠道基础。

  正如本文之前所分析的,95后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环境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物质带来了生活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消费、享乐主义的心理。西方节日作为新鲜事物的代表,其符号化、商品化的特征满足了95后群体追求时尚的心理需要,通过刺激消费帮助他们释放压力获得物质与心理的双重快感;同时国内商家及媒体出于商业需要,利用淡化宗教属性的西方节日作为一大契机进行市场化、商品化经营,这在无形中成为西方节日在95后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的重要推手。

  参考文献:

  [1]匡野,陆地. 西方节日在我国有效传播的归因及规律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4):87-90.

  [2]王超. 运用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J]. 经营管理者,2015,(36):398.

  [3]曹东勃. 大学全面进入“95后时代”意味着什么?[N]. 文汇报,201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