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湖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316
王小龙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形势下湖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困境及原因,针对体制机制不顺、政府重视不够,人才队伍不全,乡镇财力不足四方面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文化站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湖北乡镇文化站; 困境;对策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研究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历史与现状,有助于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促进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最主要的文化阵地,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湖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对于基层文化站建设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湖北省作为中部较为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发展对策研究对于其他中西部文化发展欠发达地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湖北省乡镇文化站所遇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体制机制不顺

  进入新世纪后,乡镇文化站几经改革,合并、重组、改制……部分乡镇文化站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以钱养事”的推行,更是将战斗在文化一线的工作人员们的热情降到冰点。湖北省“以钱养事”改革针对乡镇的“七站八所”,改革的初衷是加大农村公益服务,变养人为养事,达到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以钱养事”类似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制后的文化站化身民办非企业单位,与政府签订“以钱养事”合同,并按照合同提供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钱养事”的提出无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对之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几乎是改革的同时,国家提出创新公共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明确指出乡镇文化站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鼓励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监管作用,规范农村文化市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性质与乡镇文化站的自身定位存在明显差距,也间接影响到了文化站监管职能的发挥。

  (二)政府重视不够

  相较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显然还不够。上级部门的指标任务层层传导到乡镇一级,乡镇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硬性指标工作上,而对文化站建设及相关工作有所疏忽。

  湖北省作为中部大省,经济体量较大,但文化事业发展及文化产业氛围相较于其他中部省份都有一定的差距。湖北省文化厅、财政厅曾力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对群众开放,并下拨专项补贴资金,但时至今日,各乡镇文化站对外开放程度依然不高。虽然各地“文化展”“文化节”“文化周”层出不穷,但目的是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对于贴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的文化站建设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三)人才建设不全

  改革前的乡镇文化站人员臃肿,既有事业编制人员,也有临时聘用人员,但综合素质在当时乡镇干部中较高。改革后的文化站转为中介服务组织,原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退出事业编制,脱离了财政供养,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成为了“社会人”。一些年富力强的“文化人”选择跳出来自主创业,也有一些人不离不弃依然坚守在曾经工作过的岗位上,还有一些工作多年的“老文化人”选择了提前退休。就这样,原有的人员逐步流失,而新鲜血液又迟迟没有得到补给,近些年部分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基本保持“只出不进”。

  除了人手短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和专业水平欠缺的问题也同样严重。曾经坚守的文化站人员年龄逐渐增加,而学历几乎没有提升,专业化水平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办公环境、多媒体电子产品操作等新时代文化工作。

  (四)乡镇财力不足

  虽然国家一再呼吁要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投入的40亿元资金也收到了良好成效,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基本达成,每年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文化站建设均有相应的补助,但输血式的补给无法面面俱到,且上级补助资金也相对有限,文化站的活动开展常常处在“等米下锅”的状态。

  另外,乡镇财力不足也间接导致了文化站活动经费无法保证,特别是湖北山区县部分乡镇,自身财力匮乏,需要上级财政供给,自然没有余力投入到文化站建设上来,人员和硬件设施配备、活动开展、基层文化服务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湖北省乡镇文化站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理顺体制 着力提升乡镇文化站地位

  一是理顺多头管理的弊端。改变文化站由地方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为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确定其为政府下辖部门,专门从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市场监管和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并将文化站建设和文化站工作内容作为当地政府考核的重要事项。二是理顺机构性质的定位,建议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确定和恢复乡镇文化站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地位,借助“一府三中心”在乡镇的试点推行,理顺文化站体制机制,探索有利于文化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文化站建设思路。三是理顺经费管理机制,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经费的管理,對上级部门的补助资金要加强监管,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专项经费,确保文化经费用在文化站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上。

  (二)转变模式 构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地方政府需高度重视乡镇文化站建设,转变以往“重经济、轻文化”的执政理念。一是确定硬性指标,建立乡镇领导班子任期考核体系,将文化站建设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指标,确保文化站资金有支持,活动有保障。二是提升政治意识,将文化站建设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的政治高度上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反哺公共文化事业。抢救性保护濒危历史文物,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经济发展与文化站建设优势互补,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为文化站活动开展搭建平台,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到城镇化建设中来。例如,修建文化墙,宣传地方文化;推进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积极推广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拓展渠道 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各地在制定人才引进制度时,可适当考虑乡镇文化站人才紧缺的实际情况,如每年乡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可设定一定比例的乡镇文化专干岗位,并适当降低招考门槛,同时省内“三支一扶”招聘时可专门设置公共文化机构任职岗位,作为“支农”的一部分;适当安排部分大学生村官或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到乡镇文化站任职工作,工资按照新录用公务员执行,购买五险一金,并提供住宿等基本生活保障,确保专业性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坚持文化站工作人员专职专用,地方政府加大对文化专干的培养和使用,定期组织参与技能和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学历教育,不断“充电”,适应新时期的文化工作,着力打造一支服务基层、知识丰富、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乡镇文化队伍。

  (四)创新方式 适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长期依靠上级补助,使得文化站经费来源单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改革,对乡镇文化站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支撑、适当引入社会资本的投入机制,利用PPP项目加速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对于社会资本,则通过场地租赁、设备租赁、提供有偿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受益。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赞助文化活动,鼓励文化站与当地企业开展“地企合作”“文工联姻”,推动企业在文化建设上的长期投入,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达到平衡。三是借助社会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利用自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和推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四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市场的竞争,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推动文化活动开展市场化运作,让文化站回归文化市场的监管者角色。

  参考文献:

  [1] 中办发〔2005〕27 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5-11.

  [2]李燕,孔伟.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绩效考评体系探讨[J]前沿理论.2007,506(17):38-40.

  [3]葛慧君.切实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J]浙江:今日浙江,2009 (21):10-1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