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新时期大学生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系统梳理马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成果,不断从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形成新的理性认识,从而实现理论的创新,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我国针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实践起步比较早,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丰富。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梳理整合如下:截止2017年3月1日,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搜索以篇名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献共有20117篇论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等不同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相关论述,特别是1999年来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如1994、1996年各是106篇,2000年是95篇,2012——2016年分别是1656、1752、1814、1850、1731篇。如有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教育观、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性维度、嬗变与转型、话语权等等。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的张骥认为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分析范式。张富文认为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支撑。刘云章认为建立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机制"是实现有效引领的关键。秦龙肖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紧贴民众生活。
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共有2644篇,其中期刊论文1991篇,硕士论文432篇。论文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曹丽琼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一文中系统地探索意识形态的结构、特征,同时对苏联意识形态教育的失误和教训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董海浪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一文中创新性地研究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体系的构建、规律方法等。创新性地提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主要包括:价值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对比性原则。曹立中、谢守成在《经济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初探》一文中提出要重点分析西方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王永贵所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在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实践探索。宋惠昌所著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广泛吸收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成果,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侯惠勤所著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著作评析》按思想逻辑展开精选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论著进行较为深入的评析。郭国祥所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大众化研究》主要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的突出贡献。史小宁所著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功能研究》系统阐释了意识形态功能建构的“批判性”和“功能性”及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价值发挥的现实境遇、基本原则以及具体路径。
纵观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如今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许多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
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与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注重创新,不断深化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地位,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牢牢把握舆情阵地的主动性。三要科学管理教学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否理想的决定性因素。四是在建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过程中,要真实反映我国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体现广大群众的真实想法。
我国学者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下:一是基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不足,描述處在比较零碎的状况。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上没有明确的界定。第二,目前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大多侧重在如何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而提到有关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经验性的描述,缺少实证调查的支撑和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是以其研究成果的信服力、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应该继续提高。第三,对于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影响力的研究,更多是强调教育者如何去影响学生,而忽略了受教育者本身的接受能力。受教育者要主动去听、去接受,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群山.利益视角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创新》2010,(3).
[2]谢成宇.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