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以“输血式”资助为主,造成贫困生依赖心理。针对贫困生创业心理障碍及创业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等问题,提出完善心理帮扶措施、构建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一系列培养贫困生创业能力的相关对策,以达到激发贫困生的创业热情,让其创业想法转化为创业行动,同时强化自强不息、奋斗的意志。
关键词:贫困生;创业能力;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校资助模式为“奖、助、补、贷、减、勤”,即为贫困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岗位。这一系列帮扶措施,虽然给贫困生减轻生活上的负担,但也往往容易使贫困生形成依赖心理,造成部分贫困生“等、靠、要”的心理,阻碍了贫困生形成自强、励志的意志。因此,单纯地给予贫困生单一经济上的资助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入手,全面培养贫困生的创业能力,把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
一、贫困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创业心理障碍
贫困生属于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其主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自卑心理、畏惧心理、盲目从众等。自卑心理是由于贫困生生活环境及学习环境的长时间影响造成的,此类心理障碍往往让他们认为自己的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创业能力不如普通大学生,不敢踏入创业领域。畏惧心理是因为当前高校缺少贫困生创业教育的引导,造成贫困生对创业认知的缺乏,担心创业失败自己会一败涂地,这也是贫困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盲目从众心理是指贫困生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到创业当中,但是由于贫困生的特殊性,他们急于改变生活现状,解决经济困难,看着身边人创业于是盲目投入到创业之中。
(二)贫困生创业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
高校中,虽然创业教育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创业能力培养更是少之又少,担当就业课程的老师也较为单一,往往是辅导员或就业处老师,教师的局限性,也让学生不能享受更专业的、与时俱进的创业教育。同时由于贫困生自身创业意识薄弱,创业心理障碍,贫困生很难主动地去了解相关政策。高校大环境加上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贫困生缺乏对创业政策、经营管理能力、法律知识、心理学等创业必备知识的了解,也忽略了人际交往的社会能力及决策等个人品质。高校缺乏系统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单一以及贫困生自身创业意识薄弱,导致贫困生望而却步,在创业这一块领域缺少系统的创业知识与技能。
二、培养贫困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完善心理帮扶措施
针对贫困生创业心理障碍,关注创业贫困生群体。通过完善心理健康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开放心理工作室及等途径,发挥心理老师、辅导员的作用,引导学生把创业需求转化为创业动机,树立创业自信、强化心理承受力,塑造其创业型人格,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
(二)构建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针对高校缺乏系统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单一以及贫困生自身创业意识薄弱的问题,高校通过构建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专业师资力量将创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高校应建立创业师资力量,除去课任老师外,应邀请企业家来校开展讲座,分享成功的创业经验及传递创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外聘企业人员担任高校创业指导师,引导贫困生的创业之路遇到的困境。在就业指导课上加入创业基本常识与政策,让贫困生了解相对的创业知识,另应开设个性化辅导,针对贫困生一类人群,培养贫困生的创业思想,帮助贫困生规划创业体系。
开展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还应独立开展创业课程,让贫困生了解创业必备知识,丰富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依托社团、基地等平台开展丰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培养贫困生人际交往的社交能力以及决策、指挥、应变表达能力等个人品质,进一步树立创业自信、强化心理承受力。以实践平台为依托,提升贫困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贫困生的处理信息能力,把创业需求转化为创业动机。
三、小结
高校应针对独立院校贫困生创业能力的困境,做好完善心理帮扶措施、构建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一系列培养措施,将资助模式转变为“造血式”模式,为独立学院贫困生育人工作贡献力量,还为高校实施贫困生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卜雪梅,杨桂元.高校贫困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83-84.
[2]蒋振杰.高職院校贫困生创业能力“资助”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4(11):114-11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