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一名正在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笔者认为重庆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学生的现实需求之间有着一定的冲突。笔者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访谈的形式为高中国际教育学生撰写民族志,通过统计学的定量研究对比这一族群与普通高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普遍对于现状和未来感到迷茫,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中学国际教育;重庆;迷茫;心理压力
一、背景
中国有着非常久远的留学历史。从晚清的留洋幼童开始,留学海外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拯救积贫积弱的祖国,这一宏大叙事一直贯穿着中国的留学历史。90年代之后,研究生阶段留学欧美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这些年,这一段历史被中国合伙人等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讲述。然而当代本科留学的历史并未普遍的被学术界当做一个议题进行讨论。
事实上,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一直以来都是以小步快跑的形式进行着;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分支,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和留学准备很难清晰的定义出具体的时间和发展阶段。现在回顾中国当代本科北美留学的历史,2007年和2010年是两个标志性的年份。其中2007年深圳中学的教学改革,出国单元的设置,以及当界十余名学生分别被哈佛,耶鲁,芝加哥大学等美国顶级名校录取,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对于正在探索国际教育的道路的各所学校而言,深圳中学出国单元的设计有着巨大的启发作用。
从2007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中国高中生毕业之后留学美国的人数逐年增多,SAT和托福在中国成为主要的留学考试。标准化考试+课外活动的留学准备模式被广泛接受,各大公立名校纷纷开设国际部,国际项目。直到被称为"美国本科留学元年"的2010年,各大中学国际部的课程设计基本完善,运营模式基本成熟。
.在重庆范围内,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教育探索与尝试始于十多年前。在2000年代初,留学目的地以欧洲国家为主,留学项目一般是大学阶段的2+2和1+3复合项目。而随着北美标准化考试培训在大陆的普及,以及高中阶段的美国学年交换项目的引入,重庆当时的各大直属重点学校开始以北美交换项目为核心,以托福,SAT等标准化考试为课程基干,开始了国际部的建设。2008年以后,AP课程体系开始被引入重庆各大国际部,国际部的教育体系几经演化,行程了现在以托福,SAT,AP三大考试为核心的北美课程辅以中国高中学科汇考的双轨制课程体系。
二、理论假设
可以看出,重庆地区的公立学校国际部发展,与北上广深等留学一线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以深圳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为代表的顶级留学学校,往往有能力主动的对接国外的教育资源,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深圳中学的学生刊物《涅槃周刊》,长三角地区的哈佛学生领袖峰会都是在这一教育逻辑之下诞生的产物。而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重庆地区的国际部建设中缺乏了这种前瞻性,学校被动的适应学生诉求与留学的大环境。学校更趋向于通过对普通高中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最小限度的修改,并加入已经成熟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考试体系。这样的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国际部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留学的大环境,同时学生的诉求与学校提供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冲突。
从教学体系上看,中美中学教育的定位和要求有着较大的差异。事实上,美国高中教育水准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一般向,普及向的大众公立教育与进阶向,为顶级大学输送人才的精英教育非常不同。在讨论中国国际教育这一问题时,前者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本文提及的美国中学教育,值得是私立中学和升学向的顶级公立学校。
美国中学的数学教育非常看重公理化与具体应用,高中阶段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高级数学的思想,开始学习微积分,数论等高级数学内容,并使用高级学校工具解决问题。自然科学领域的教育,对于微积分等高等数学工具的引入,以及从高等数学的角度理解和整理已经学过的知识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对于社会学科而言,高中阶段学生除了历史,政治科学等学科的通识教育以外,也将开始接触其他较为细分,或者更加晚近的社会科学,诸如经济学等等。总而言之,美国的高中教育是大学的提前预演,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前规划,准备大学阶段的教育。而中国高中教育,并未涉及到大学阶段的研究方法和思维体系。高中教育的应试性和选拔性是由中国教育大环境所决定的。
本文无意讨论这两种教育的差异与融合之道这样的宏达议题。事实上,中美教育的方法论和理念的差异,对于处于其夹缝中的公立中学国际部学生有何影响,这对于理解中国的留学现状,思考国际教育发展方向有着 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通过田野观察,问卷等方式,试图为重庆地区公立学校国际部学生撰写民族志(Ethnography)。重点考察他们对于教育的诉求期待,以及对于教育现状的思考。通过了解作为教育亲历者的个体的想法,勾勒出这个群体的特征,进而总结出这一群体的心态与行为的特定模式。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于国际部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反馈进行对比,以其了解国际部教育对于学生状态的影响。
四、研究问题
中国大陆地区的学生如果以本科阶段前往北美大学,尤其是排名前50的综合性大学与文理学院为目的,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有四种选择:在公立学校普通班级,用课余时间进行留学准备;就读公立学校国际部/国际班级;就读私立国际学校;在高中阶段前往美国中学就读。本文要讨论的对象是公立学校国际部学生,因此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明确,进而理解这一群体的特征:
1.对于教育的期待;2.对于当下教育的诉求;3.对于现状的满意程度;4.心理状态。
根据笔者的预期,选择北美留学的学生与家长,大都经历过对于教育现状的反思和教育目的的思考,进而形成较为明确且自洽的教育期待;同时在留学信息与知识愈发充裕的当下,对于目前的教育也应有着明确的诉求。笔者进一步判断,国际部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会造成期待与现实的割裂,进而导致对于当下教育的不满;而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学生,也会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
五、统计学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认为选择国际教育的学生与本部学生相比,其对于课业压力,人际关系,教育质量与教育期许跟倾向于做出负面的评价。而上文在论述重庆国际教育历史与发展现状时,笔者已经指出,重庆的国际教育体系是基于高考课程体系的调整和衍生。两个群体所接触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以及整体校园氛围,师生关系等,在实质上是类同的。而两个群体对此作出的差异化表述,可以支持之前作出的判断:选择国际教育的学生对于自身教育的期许更为明确,对于自身的教育现状有着更多的反思。而客观现实与主观期许的对立,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并让他们对于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一定的不满。
六、结论
通过撰写公立学校国际部学生的民族志,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群体的一些特征。相较于早年被称为小留学生的本科留学者,现在充足的留学资讯,便捷的社交网络提供的与留学生的交流机会,使得当下的留学生对于美国教育有着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同时北上广深等留学一线城市的留学课外活动与学术考试等情况通过朋友圈等媒介的传播更使得地区之间对于留学的认知水平变得接近。种种因素的作用之下,国际部学生对于教育的期待越来越接近美国大学教育的逻辑和理念,同时他们也愈发的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难以帮助他们为此进行充足的准备,亦无法帮助他们在中国范围内的名校录取竞争中胜出。
然而受限于中学生的阅历,知识体系,思维深度,他们虽然对于国际部的教育现状有所不满,却难以对当下教育提出明确的期许和诉求。通过愈来愈多的留学案例和学生事迹,他们可以了解到留学活动和学校教育的范式,却对于范式背后的方法论和理念缺乏思考。而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国际部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虽然在留学发达城市与地区,本科甚至更早的留学已经开始成为与高考,学科竞赛,自主招生并列的一个普通选择。但是在重庆这样的内陆城市,选择留学对于学生和家庭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而本地国际教育的现状加剧了这一压力,因而这一群体而言,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其中包括有效的心理咨询介入,信息交流渠道,群体内部的互助机制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各国际部切实的提高其国际化水平,滿足学生对于国际教育的期许。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