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的基础性学科,在中学新课程体系中数学是我们学习的最基本的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有针对性和更加高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将此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的终生学习带来更大的便利。可是现在的中学学习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课堂教学依旧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從老师的讲解以及读写课本的固定知识,甚至存在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呈现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没有一点上进心和进取性。学生感觉课堂老师的讲解是索然无味的,而在一线的老师看来这部分学生属于差生,不思进取、不可开窍以及造成严重偏科甚至畏惧数学。这对一线数学老师而言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学好数学,怎样去教会学生高效学习是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严峻而现实的问题。本文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题,根据具体的现实调查来分析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认真钻研,总结具体的数学教学新思路。希望给以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方法
一、相关概念描述
创造性思维即一种打破常规、超越传统思维习惯束缚,力求通过问题的表象,从较深层次去认识问题本质的高层次思维形式。它包括: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两方面。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合理、协调、辩证的综合运用,一般具有新颖、独特、灵活、变通、辩证综合等特点 。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丝毫的兴趣只是进行强制学习就会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据调查和咨询一线数学老师和中学学生总结出造成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畏惧讨厌数学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数学基础差,对深奥的数学理论知识理解不了;第二,学生的积极性差,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缺乏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第三,学生一味的根据教材还存在不看教材只是盲目的听讲,学习方法不科学;第四,家长和老师的思想观点比较传统落后,只是盲目的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的保护。这就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要想进一步改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以此获得源源不断地学习动力,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剔除传统教学中盲目听从的部分,发挥科学性、合理性的尊师重道的方法。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培养,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解惑和吸引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要坚信“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待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平等对待。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学生畏惧数学这门课程,甚至存在畏惧数学老师的现象。这不仅有学生的原因,教师也要考虑自身的因素,以自身的职业道德来教化学生,授业解惑以更好地完成工作,构建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同时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能停留在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现状上,作为学生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不断强化自我学习和自我创新意识,以平等的态度和想法去向老师咨询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构建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二)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学生感觉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学起来比较吃力、困难,因此就造成了偏科严重以至于整体成绩下滑的现象,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例如:上课交头接耳听课不集中、抄袭作业应对老师检查等。这不仅对学生本身不好也 会给其他的同学带来负面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应该采用硬性压制的手段,而要运用活动原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注意各组生源的搭配和组长的带动作用。教师思考提问,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里发言热烈、活跃,有争有论,特别是差生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意识,改变传统的呆板的课堂气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也会产生强大的积极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成绩差,总觉得在同学们面前没有自信,长此以往会出现内向、不愿意交谈等心理问题。基于此我们要充分的应用团队小组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团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习小组,让学生共同研究、讨论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在活动课上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计划拟定、探究研讨,共同克服困难,完成活动任务。组织课外学习小组,课外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办数学手抄报,培养他们的分工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桂如,庞俊海.《真情无声真爱无言》《教师报》2006年3月5日3版.
[2]刘丽波.《例谈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2006年第9期总第414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