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如何营造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高校文化氛围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214
安兴华

  贺敬之先生说,校园文化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一首好歌、一本好书能够影响我们一辈子。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大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校园环境、文化娱乐、社团活动、校风校纪、舆论风气、生活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准则、校园精神以及校园文化设施。所以,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营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

  一、积极发挥校园媒介的作用,加强舆论引导与监督

  道德情操与思想品质的升华除了知识传输以外,还需要来自内心的情感自律与自觉,这就需要周边环境与氛围的烘托,其中媒介的宣传报道,就具有重大作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充分发挥校园媒介的作用与功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校园媒介主要包括校广播站、校电视台、校园网络、校报、校刊、宣传栏、标语等。在对大学生进行公共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校园传媒有着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有时舆论的评价甚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倾向和言行举止。正因为如此,在大学生公共精神塑造和培育方面需要做到两点:首先是必须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积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和原则,牢牢把握正确、健康的舆论导向,唱好主旋律。

  二、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教师在公共精神方面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是因为如果自己崇拜的老师有爱心、有正义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疑会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是任何其他手段和方法都无法达到的。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把它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提高教师业务素养的同时,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让教师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首要目标和榜样,因为榜样凝聚着无穷的力量,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共意识、公共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公德素质。实践证明,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工作的实践中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才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感到信服并愿意接受。教师只有不断地把自己作为公共精神教育的对象,不断地剖析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从中深刻地体会到对学生进行公共精神培育所担负的责任,才能深入研究公共精神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对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培养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要热爱其本职工作,既要有敬业精神,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不仅要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美德思想,又要全面把握党和国家对道德建设提出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了解道德理论发展的最新态势。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更好地适应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新特点,从而符合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教育要求。

  三、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也需要校园物质环境的支持。高校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进行正常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物质设施、设备,是校园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所以高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从硬件设施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制定、教职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基础建设和综合建设。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善的,是一个长期积淀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并达到预想的要求。为此,各高校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不仅要选择、挖掘校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起到育人的功能。

  一个健康和谐、进步文明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积极倡导公共精神、公共责任与公共意识的社会。我国大学生又是今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代表和精英,而人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由自律走向自觉的过程。公共精神是大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又是一个综合的体系,需要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共同努力,多措并举,营造一种大力弘扬公共精神的氛围与环境,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惯性运动的潮流,我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才算真正取得了成功,才能够使大学生主动维护公共利益,以理性自觉的主体身份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綜合素质,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