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临钟关怀是通过对频临死亡的病人进行心理、伦理等各方面关心和照顾,通过掌握临终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特征,采取有真对性的、科学的、人性化的护理,通过舒适护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带着尊严、关爱、和安慰离去,使病人安详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而我们的课题小组通过调查问卷,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和万人签名的活动来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临危关怀
关键词:临终关怀;临终病人
临终关怀也叫临终照顾。临终关怀一词最早起源于中世纪,当时是用来作为朝圣者或旅行者中途休息补充体力的驿站,后来被引申为指一整套有组织化的医疗方案,以帮助那些暂停于人生路途最后一站的人。临终关怀在医学上的概念是,对无望救治的老人的临终照顾。它的重点是控制临终老人疼痛,减少和缓解临终老人痛苦,消除老人和家属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维持临终老人的尊严。也包括对家属在沮丧期间的心理、生理关怀、咨询教育和其他项目
一、临终关怀的性质及意义
临终关怀强调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注重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照料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从事这一工作者不仅要拥有精湛的医学科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技巧。
二、临终关怀所带来的伦理问题
一是临终关怀是一个帮助病人走向死亡的过程,它使死亡在病人、家属、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对情感的强烈冲击使人们难以适应。如何在中国这个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应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但是医护人员亦同样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许多医护人员亦无正确的死亡观,所以医护人员对死亡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
二是大都数人对死亡带着一种逃避的态度,特别是一些传染病,人们会认为是扫把星,故也就不太可能花时间去照顾他们,而在现代的医学模式中,我们讲究的是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我们认为不仅要在生理上治愈病人,更要在心理关心他们,不仅是医护人员,更重要的是病人的家属,所以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和家属能够正确看待死亡,能够在病人的最后的时间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让他们最终可以笑著离开世界,同时,在实际中,医生为了患者的心情,常常避重就轻,而对于其家人,则说实情,家属最终无可奈何,不得不把病人送到临终关怀机构,让他们享受最后的时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将成为最大的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很高,慢性病人最多,最终演变成危重病和不治之症。然而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用于临终关怀的资源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中国的临终关怀体系,大力发展临终关怀病房。
三、临终病人的护理
(一)尊重生命
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有一颗热爱生命救死扶伤的的天使之心,但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开展临终关怀,是对医生传统思维模式的冲击,要其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帮助家属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使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二)重视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家属是病人的亲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家属所起的作用无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不可忽视。当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受到沉重打击,表现十分悲伤。医护人员要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引导,并告知家属情绪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医务人员、家属应努力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相当尖锐而发人深省。在中国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医护人员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用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来共勉吧:“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所以,希望通过本次的课题的宣传和调访,可以加强医学生们的临终关怀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参考文献:
[1]宋建强.老干部保健工作中实施临终关怀的思考[J].人民军医,2010(53):32-33.
[2]刘传风.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J].护理研究,2003(17):1058-1059.
[3]张芹.肺癌68例临终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64-65.
[4]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0,(10).
[5]姜月.谁来关怀临终关怀[J].2004,(40).
[6]张茜,易巧云.我国社区开展临终护理的重要性及前景[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2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