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郭小川诗歌的美学色彩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587
肖乐遥

  摘 要:郭小川的诗歌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美学特征。本文主要针对郭小川诗歌产生背景、时代价值以及其中的美学色彩进行分析。

  关键词:郭小川诗歌;美学色彩;分析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于1919年9月2日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出生,逝与1976年10月18日。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受到父母的熏陶,郭小川在艺术上呈现出了过人的才华,是我国文学界一位有名的诗人。在少年时代他就积极参加抗日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分子,他用诗歌作为武器参加到了民族解放斗争之中。郭小川的诗歌作品既是赞歌又是激昂有力的战歌,充分体现出了新兴无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的思想。郭小川在诗歌的形式上进行了多方的研究和创新,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也展现出他本人的战士气质,创作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新辞赋体。郭小川的诗歌充分体现出了他的美学观念,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色。

  一、郭小川诗歌产生背景和时代价值

  郭小川从事诗歌创作的时候,正是我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时期,当时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造就了人才,郭小川在这一历史性的革命时期,树立起了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历史主动精神。郭小川站在了时代进步的前列,他用手中的笔作为强有力的革命武器,积极深入的加入到了革命的激流当中,演绎出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旋律。

  在那个动荡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诗人都用自己的武器演绎着革命的曲章,有人用横笛抒发着革命胜利的欢乐,有人用画笔描绘美好的未来,郭小川用笔谱写出一首首激愤的诗篇。他相信自己能够成为革命的号角,用时代的声音来鼓励广大的革命军人朝着胜利前进。郭小川的诗歌素材也来源于生活,我们从他的诗集当中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抗日军人勇敢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风起云涌,看到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人的本性。郭小川通过诗歌把当时的社会形态生动形象的展示给了我们,让我们充分看到了当时的生活美和时代的精神美。

  二、郭小川诗歌的美学表现形式

  诗歌是生活的教科书,把世上的真理生动形象的展示给我们。诗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呈现出普遍和有效的真理,这也是所有诗人和诗歌批评家所坚持的美学原则。而郭小川在充分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使命的理解基础上,培养出了崇高的战斗美学观。他创作是个不仅仅是为了描述当时的社会现象,也不是为了用肤浅的感情打动读者,他在诗歌创造的时候力求做到形神兼备、情理统一,这也是他对美学思想理解的深刻性。

  诗人就是利用钢花的闪烁来引导我们领悟时代的精神美,让我们从诗歌当中找到描写对象与时代的关联,把每一个普通的事物当中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同样郭小川的诗歌也展现出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并且他利用诗歌展现出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发现。那么郭小川是通过什么形式来来展现他的思想呢?他也是利用了“感物咏志”的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具体形象开始但是又没有受到形象的束缚,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他用用生动纯净的诗歌展现出了生活形象。比如郭小川的诗歌《甘蔗林——青纱帐》和《夜进塔里木》两部作品,即抒发出现代的人们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怀念着过去艰苦奋斗的情怀,也是对在那艰苦年代英勇奋斗的军人的赞颂。诗人就是从昨天——今天——明天这一主线上,提炼出深刻的时代哲理,我们从这些诗歌当中可以明白我们要把这种优良的革命传统灌注在今天的生活当中,我们才可以保持高昂的战斗精神,才能够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未来。郭小川利用了“感物咏志”的手法谱写诗歌,有着他自己独特的作用,给读者以浓厚的历史责任感。

  三、郭小川诗歌的体裁

  郭小川为了把他火热的革命激情和战士的责任感生动形象的展示给读者,也为了把当时人们积极主动推进生活的历史主動精神展示给我们,曾经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诗歌的题材来说,他曾经使用过自由体、阶梯体、半格律体、民歌体等多种形式。他在努力寻找一种合适的题材来表现我们的时代精神和郭小川本人的战斗气质。他主张诗歌必须以美为基础,诗歌要讲求韵律。他始终坚持这种美学原则,并且这种原则也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充分展现了出来。最终,郭小川经过长期的实践找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特质的诗歌形式,那就是他综合了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的长处,又吸收了现在民歌的一些优点,并且继承了五四运动以后新中国诗词艺术的新辞赋体。他的这种诗歌既包含了铺张排比手法,又具有丰富的容量和雄浑的气势,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力量。

  总之,郭小川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历史时代感,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他的作品对当时革命战斗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耀巍.时代的强音:郭小川政治抒情诗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3(01).

  [2]巫洪亮.焦虑的意义--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态构成与诗歌理念转变之关系[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3]方涛.论当代诗歌泛政治化抒情模式的形成与消解[J].文艺争鸣. 2008(12).

  [4]何休.郭小川对现代格律诗的开拓--关于新诗发展问题[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2000(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