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散文等一直世代为人传颂。王安石奉行“文以载道”的创作方式,认为文章必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反映普世价值。本文通过对王安石个人的基本介绍,从而对王安石的散文创作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王安石;散文;创作分析
王安石散文的创作继承了韩愈的劲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并非王安石散文的全貌,我们结合仕宦行迹、思想变化等因素来看,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都有所不同。
一、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生于公元11世纪20年代,卒于公元11世纪80年代,他的一生并不算漫长。但是其无论是在官场中,还是诗词歌赋、散文等方面的成就都是十分巨大的。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开创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绍圣元年被追封谥号为“文”,因此古人又称他为“王文公”。王安石的散文、诗词观点鲜明,引经据典,有巨大的说服力,特别是《临川集拾遗》,《王临川文集》,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二、王安石散文创作分析
(一)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强调从政者的个人修养
王安石认为,从政者的自我修养是他能否得到良好的政绩的重要表现。这一点,在王安石的散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王安石强调作为一个从政者必须要顺应时代,顺应民意。在王安石的散文代表作《上人书》中,我们可以从中读到“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可以说王安石十分重视用礼乐去教化人民和感染人民,不崇尚运用法制的方式管理人民。其次,王安石认为,从政者应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散文《取材》中王安石写到“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政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他认为从政者只有在自己读了更多的书籍,明白了儒家各种道理,才能从一个儒者的角度去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够真正从政,更好的造福当地百姓。
(二)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强调人伦关系的维护
和大多数儒家的学士一样,王安石也十分重视儒家人伦关系的维护。王安石在自己的散文集《王临川文集》中无时无刻不强调人伦是维持父母、夫妻、君臣、父子关系最好的办法。而国家的繁荣昌盛,又以人伦关系的维护为前提。首先是君臣关系,王安石认为既然是读书人就应该积极的入仕。“朝为田舍唐,暮登天子堂”,要积极的以士大夫的身份为皇帝提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为皇帝分忧。同时,作为臣子也要恪守自己的本分,要谨记皇帝和天下子民给予自己的功勋,不可以行篡权夺位的谋逆造反之事。其次,王安石认为皇帝之位虽然不可以去谋逆造反,但是对于皇帝的过错,作为臣子还是有义务给予指正和批评。例如王安石在《上田正言书二》之二中就表达了作为臣子应该恪尽职守,如果认为皇帝存在偏颇就应该上书直言,劝诫皇帝。如果作为一个臣子不能够为皇帝分忧解难,为天下苍生社稷分担,那么臣子就应该辞职回乡。当然,王安石还认为,作为臣子恪守本分也非常重要,“在其位,谋其政”。要想着自己位置上能够处理的事情,而不是越权去妄议着上级官员的所作所为。
(三)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强调“仁政”制度的推崇
王安石为政多年,各地辗转,逐渐看清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局势的动荡。王安石认为,君得以得的天下的本质,就在于臣是否能帮助皇帝赢得民心。同时,王安石认为“为政以德”是臣子是否能真正赢得民心的关键。因此,王安石对于统治者“为政以暴,未施仁政,等行为可以说深恶痛绝。王安石的散文《与马运判书》是王安石给自己的同僚马运判写的一封回信。信中明确表明了王安石的所思所想,对于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担忧。对于各地局势动荡,以及皇帝位置不稳的关心。并在信中提出了自己的变法方针和策略,为最底层的百姓谋福利,同情和关心弱势群体。王安石讽刺了当权者的剥削,和以此建立起来的虚伪政绩。由此,王安石在提出了变法的意见,希望能够通过变法,减少朝廷和地方官员对于民众的剥削和压迫,从而更好的推崇他的仁政策略。
三、结束语
王安石的散文类型众多,但大多数都与民间疾苦、朝廷施政、变法改革等有关。王安石提倡“文以载道”,让更多的人通过文章去反映实事,他自己也确实做到了如此。然而,王安石的散文纵然经典,“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以及客死他乡的悲剧都让我们唏嘘。
参考文献:
[1]李祥,张玉强.王安石行政法制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法治政府建设[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2]李小蘭,李伟.论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对王安石散文的渗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06).
[3]马茂军.“荆公新学”与王安石散文的风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6) .
[4]刘洋.罗伦散文书写中构筑奇气的文学技法和修养境界[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