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鲁迅《祝福》的创作艺术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728
吕沛

  摘 要:《祝福》的创作既吸收了国外小说的艺术技巧,也创新了现代小说的表达形式。本文主要从《祝福》中仪式中的应用来分析其中创作艺术的应用。

  关键词:鲁迅;《祝福》;创作艺术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鲁迅想通过文字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理。其中的祥林嫂就是旧社会贫穷人们的代表,鲁迅的小说大多数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身上取材,通过贫困大众的不幸生活,来反映社会的现状,以此想改变这种病态的社会现实。目前研究《祝福》的学者也比较多,大多数实行人物形象、文化背景、叙事角度入手,探讨当时就社会的生活状况,人们麻木不仁的思想。

  在《祝福》一文中也讲到了许多的仪式,年终富人们的“祝福”仪式、鲁四爷家的祭祀仪式、祥林嫂再嫁时的结婚仪式及祥林嫂在寺庙里捐门槛时涉及到的仪式等等。《祝福》中各种仪式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反应当时的社会特点。仪式是具有一定社会特征的人类活动,它包含一定的文化在里面,与其他的社会活动有一定的区别,仪式更能反映特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祝福》中的仪式入手,研究小说中想要表现的显示意义,通过仪式的研究角度开展文学研究,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有着很重要的学术意义。

  鲁迅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大师,他高举思想启蒙的大旗,想利用文字将人们唤醒人们的良知,他的作品多数是对就社会和旧思想的批判,在赤裸的揭露旧社会的残忍冷酷的同时,也对被欺压者的愚昧感到深深的惋惜。在《祝福》中鲁迅就通过仪式的描写反映出了祥林嫂的社会问题,祥林嫂没有名字,是因为丈夫的原因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祥林嫂,这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不重视和不尊重,女性只是附属品,在家听从父亲、出家随从丈夫。祥林嫂对于自己的命运也不能做主,丈夫死后逃出来做工,但是还被夫家的人抓出去逼迫再嫁,虽然祥林嫂也做了抗争,但依旧是逃不出现实的命运。

  文章中第一个仪式描写的是年中的祝福大典,是一年中最为庄重和重要的仪式,鲁镇的女人们辛苦的准备福礼,但是在进行迎拜时只有男人可以参加。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女人的社会地位较低,但是女人们已经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习以为常,这就是她们历来所遵循的规律,没有人想要做出反抗,这就说明当时人们的麻木,没有自我,只是作为社会的附属而存在。

  祥林嫂是在死了第一任丈夫以后,独自来到鲁四爷家做工,工作虽然辛苦忙碌,但是祥林嫂还是很开心的,这说明当时人们的要求也是很低的,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满足基本的生活就很满足了,因为大多数的百姓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在年终祝福大礼时,祥林嫂也是尽心的去帮忙,大多数的福礼都是祥林嫂完成的,虽然在刚开始来的时候也因为是寡妇被主家嫌弃,但是在后面的施工期得到了主家的好感,在年终大典的仪式中也愿意让祥林嫂帮忙准备。但是当祥林嫂再嫁儿子死后,又回到鲁四爷家做帮佣时,再进行年终祝福大典的准备时,祥林嫂就只能烧水了,并不是祥林嫂不会做了,而是主家不再愿意让她准备这样庄重的仪式了。这就充分的说明了祥林嫂的处境,因为她“克死”了两任丈夫,别人认为她是不吉利的,这样庄重的仪式是会被这种不吉利的人破坏的,祥林嫂连做“奴隶”的资格也没有了,这说明当时社会的腐朽不堪,反映出旧社会“吃人”的普遍性。

  本小说虽然以“祝福”为题,但是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祝福本来一种美好的愿望,在文中也是传统社会中的年终隆重的儀式。作者借助祝福这一事件,反应祥林嫂的生存现状,这两种事务相互映照,更能反映出祥林嫂凄苦的生活,更能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祥林嫂只是旧社会女性的一个缩影,通过祥林嫂一个很小的女性形象反映出当时女性存在的生命价值与现实遭遇,女性作为男权社会下的附属品,他们是没有自由、没有话语权的。鲁迅的小说不仅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创新了小说的形式,《祝福》作为典型的实验小说,其形式上也充满主体对于世界关系的理解,利用主体将现实深刻的表达出来。

  仪式是传达社会意识的一种方式,人们对于仪式有很重视的,她是人们美好事物的表达方式,但是在祥林嫂的再婚仪式却成为了一场痛苦,在旧社会女性的贞洁比什么都重要,但是祥林嫂却被强迫再嫁,虽然也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但还是没有挣逃出去。祥林嫂是不幸的,鲁迅通过讲述祥林嫂的不幸反应当时社会中女性的不幸,来讽刺当时的吃人社会,想要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的良知。

  参考文献:

  [1] 王飞.以关键语句为突破口,重构小说教学设计——聚焦然而句的《祝福》教学实践[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6(06).

  [2] 陈德翱.鲁迅小说《祝福》空间叙事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6(10).

  [3] 杨舒婷.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封建礼教还是个人命运?——浅谈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的内在成因[J].文教资料.2016(21).

  [4] 刘钧蔓.从《祝福》看鲁迅创作的经典意义[J].知音励志.2016(1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