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研,结合新媒体环境和技术手段,探索出思政教学案例共享社区化模式。经过反复教学实验并及时总结,提出建立课堂内实践和课堂外的网络共享社区概念,以此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和拓展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增强学生思政课程的参与感和创造力。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建设;共享社区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知识信息来源多元化,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上网的便捷化、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和“去中心化”趋势增强,大、中学生普遍反应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趣味性不够,理论与现实有落差,思政课“低头族”颇多,这些都大大增加思政课教学难度。许多高校已经在探索案例教学方法,思政课引入案例教学法使课程取得了实效,但学生仍然反映案例数量不多,更新慢,案例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案例与教学两张皮、案例共享模式陈旧等问题。本文重点探索案例等资源收集和表现方式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结合及如何结合、案例库共享途径和方法等方面。
一、问卷调研综合分析
2015年9月,笔者在三所高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3份,先后与15位学生、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座谈,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笔者分析整理这些资料得出一些结论。比较明确的是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等,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在以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特点的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道德、意识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
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过程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虽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库建立、内容的拓展及共享应用在教学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支持。可以把教材书籍、思政相关的网络信息、红色文化、本土陶瓷文化等已拓展的教育内容和资源以文字、动画、视频、图片、档案等多种表现形式引入案例库建立和教学过程。为巩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大学生视野,笔者研究多个高校建立的案例库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实现共享的可能性,提出在思政课案例库模式中引入课堂外的网络共享社区概念,即在共享社区内师生可以通过发帖、博客、播客、QQ、微信、手机上网等方式进行互动,围绕时事和思政课程内容展开讨论,在案例库共享社区内举办诸如“师生沙龙”、新闻探讨,时事辩论等活动。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在融洽师生关系、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实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景德镇学院“红十军和方志敏精神展示室”),进行实景案例教学。如安排2节课时,以一个新生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到红十军和方志敏精神展示室,参观图片展,讲解案例,并观看20分钟的案例教学视频。上完该实践教学课程后,要求同学在课堂讨论,课后学生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二章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收集相关案例,写出案例分析,制作PPT,参加班级间的案例评选。案例评选结束后,入选的案例制作小组把案例和案例分析上传至案例库共享社区,并做好共享社区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思政案例网络共享社区化模式推行效果
模式推行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专任老师主导、辅导员协助的模式,共享社区由学生管理和维护,从内容、讨论过程和形成结论整个过程基本由学生完成。很多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体会到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开展,自己原来还能具备这些能力,这是他们自己之前都没发现的潜能。
模式推行过程中应注意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专业优势。如针对本校艺术专业生,征集以艺术为表现方式的案例,学生交上来的案例无论是设计版式还是案例表现力方面都体现出专业特长,其中陶瓷美术、动漫设计等专业的艺术生表现尤其突出。许多学生的案例PPT设计活泼,运用包括动漫、图画、音乐和自己创作的作品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效果很好,并为其他专业学生的参与提供借鉴。这项教学实践在部分程度上解决了高校艺术生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难点,是一次有益的探索;计算机科学及应用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利用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为案例共享和网络共享社区的管理维护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中文系学生和外文系学生在该模式的实践中更多表现为文字的管理和加强对外交流的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模式的教学实践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大部分学生表现的比未改革教学模式前更为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同时把理论的学习有效地融入到实践中,使课堂内外都“活”起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