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手机社交行为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878
边宇璇+安建良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由仅满足社交需求,拓展为可以满足“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在马斯洛需求理论视阈下探视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并给出对应对策略:创设内心安全体系,完善社交干预机制;引导学生回归现实,形成和谐社交氛围;搭建网络表达平台,实现学生自尊需求;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真确达成自我实现。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理论;大学生;手机社交行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经过长期的心理学实践探索,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即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层: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ecurity needs)、社交需求(social needs)、尊重需求((respect and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其强调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为分析人的行为,关心人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马斯洛需求理论虽提出于手机社交媒体诞生之前,但其对当下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研究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下的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探究

  手机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日益丰富,其从通话工具逐渐演变成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移动社交媒体终端,它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低头族”的数量日渐增多。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社交媒体最普遍且对新兴技术具有高适应性的群体,其心理及行为变化易受手机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马斯洛需求理论视阈下探究大学生手机社交行为。

  (一)安全需求下的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是人类主动地寻求生理或心理上的保护,使免于遭受威胁,从而取得安全感的需要。[1]人是一个有机体,总是追求安全的机制,渴望满足安全的需求。手机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来说,面对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此种境遇下,极易缺失心理上的安全感。当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其基本的安全需要时,他们则会在方便快捷的手机社交媒体上迅速结识并熟悉他人,通过手机媒体中的社会交往获取所在群体的信任从而增加心理安全感。

  (二)社交需求下的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社交需求(Social needs),又称归属和爱的需求,是指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并在其中获得理解、关怀与认同。[2]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交需求是期盼尽早实现与社会的结合和与社会人的平等交往的诉求,他们渴望体验各种交往情感,并期盼通过各类实习实践平台实现自己的社会身份认同,而这类活动的高门槛和手机社交行为的低门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自己对于社交的诉求,转向了网络社交媒体。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会用电话短信或手机社交媒体而不是面对面语言沟通”。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相对宽松而自由的环境使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手机社交媒体高度碎片化交流模式,打破了社会交往的时空限制,拓宽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的可能性。他们在网络社交中更容易建立更加牢固交际圈,以此找到群体归属感,从而稳固亲情,获得友情、爱情,获取亲密感,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

  (三)尊重需求下的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是指个体对于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获得到社会肯定的需求。[3]尊重需求一般可分为外部尊重和内部尊重两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渴望拥有地位和权威,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及高度评价。对于大学生而言,高中时期的学习成绩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决定性因素。而大学多元的评价方式会使他们努力通过网络营造符合自己对自我角色定位的言语和非言语活动的情境来塑造预期的虚拟形象,并希望借此获得“获得性印象管理”。利用手机社交媒体展示自我,进行印象管理较提升学习成绩更加方便快捷,更易使他人接受。内部尊重即自尊,是指个体基于自我评价而产生的希望受到他人认同、尊重的情感体验。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尊重的实现相对来说更具难度。因为大学生新的自我统一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相对于高中的标准考试型评价方式而言难以快速达成。因此,一部分大学生弃难择易转向建立手机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形象”。访谈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现实中的自我形象和网络中的自我形象不一致,或者是‘截然不同”他们在发表手机动态时,会刻意斟酌语言或图片,使话题更有趣,以此达到吸引别人眼球的目的。

  (四)自我实现需求下的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自我实现需求(Self-realization needs)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要求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达成个人理想和目标,实现价值。[4]Web2.0时代的大学生,社会物质条件日益丰满,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较早,个性需求也更加鲜明,他们往往将自我实现认知为个人主义,将社交媒体视为展示自我、宣泄情绪的有效平台,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媒介舆论实践是以“自我”为导向的、具有明显的“去他者化”特征。这种鲜明的“个人主义”表征的就是大学生的“晒”文化,通常情况下,极度个性化的“晒”信息,在好友的跟帖和点赞中获得被认可的感觉,从而获得愉悦的个人体验的“个人主义”常常被大学生认为是个人实现。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由此观之,手机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实现并非真正的自我实现,而是以自我实现的形式,显示了大学生真实能力、潜力的缺失。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下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行的引导策略

  (一)创设内心安全体系,完善社交干预机制

  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相当于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交体系和人际交往的“模拟社会”,随着他们性格的逐步成熟和对社会交往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交安全性的保障,就成为其维系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校要与时俱进,认识到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社会交往需求的增长和随之而来的校园社交媒体安全需求。首先,学校要主动出击,以迎合学生需求的方式,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在现实中,帮助大学生创设更多的安全有效的面对面交往机会和社交类的活动,以此来积极适应新环境,消除内心对于安全感的顾虑,。其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网络安全教育的责任,主动开设网络社交安全类的专题讲座,或者将网络安全相关案例拍成情景剧等,将现在“事后防御”型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转变为“事前教育”,最大限度为学生创设可以预见的安全环境秩序。

  (二)引导学生回归现实,形成和谐社交氛围

  大学生对于社会交往的强烈需求,是对社会角色参与感的体验和对人际交往能力缺失的担忧,这就导致大学生不得不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求认可方式和社交平台。因此,高校应当不断增强内涵式发展,提升校园文化综合水平,增强学生对于所处社交群体的认同感、亲切感和归属感。首先,积极举办以文化表现内容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此种活动相比于网络平台良莠不齐的信息传播,它的精神能量一般都是积极乐观的,是可控的。其次,加强高校班级、宿舍等天然人际交往群体的管理与建设。和谐宿舍与班级的建设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营造舒适和温馨的活动空间,才能使其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陶冶情操。因此,思政教育者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并与其他成员积极互动,融入集体,以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班级建设中,引导大学生开展真诚的、健康的、有益的交往,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风班貌,使他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三)搭建网络表达平台,满足学生自尊需求

  当代大学生,自信和自尊的表现方式比以往有了最大限度的提升,通过手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对社会事件、朋友状态和自我感受发表意见,表达态度。高校思政教育者应重视网络社交媒体中一片繁荣的“话语盛宴”,每个人的微小表达都隐含着其希望被关注、被肯定、被赞美的主观诉求。而来自于教育者、学校的肯定和赞美,尤其是“一对一”而不是“一对多”的肯定和赞美往往是满足学生自尊需求的有效途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大班式教育模式,开设有效的互动式网络社交模式,把话题选择权交给学生,从学生关注并转发评论较多的话题中选择教育资源,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对于学生发表的观点要及时给予评论,以此实现学生的自我尊重。教育者也可主动出击,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大力宣传优秀个人或集体的事迹,主动创造具有积极意义的热点话题,引领学生的关注点,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自主表达行使教育主体地位的权利。需注意的是,自我尊重绝不意味着一味的肯定和毫无原则的赞美。“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往往会把自尊引向自私甚至是自大的边缘。尊重别人,也是社会交往不能忽视的环节,思政教育者应当指导大学生以礼相待,尊重他人,维护自尊。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行为习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表现也不同,因此,思政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尊重自我并以礼待人,与他人友好相处,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真确达成自我实现

  网络社交媒体上固然可以迅速营造良好自我形象、赢得关注和赞美,但若没有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任何的网络肯定都是虚无的,且对个人成长而言终会弊大于利。因此,思政教育者应当充分把握学生渴望自我实现的需要,主动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助推大学生真确达成自我实现。首先,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合理调节、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并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中保持清晰的头脑;其次,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使学生具有良好现代化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再次,培养良好身心素质,为其他各种素质提供优质载体。

  参考文献:

  [1]刘克平.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学生心理辅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1):91-92.

  [2]符路瑶.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5.

  [3]王东.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教育与职业,2013(35):90-91.

  [4]张国政,李正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我国高校课堂互动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03):116-11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