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南京博物馆;明代;官员;肖像画;技法
南京博物馆所藏的明代绘画作品中,有一组明代官员的肖像画是比较特别的中国古代人物绘画作品。说特别是因为中国古代人物画尤其肖像画的主要技法是以线条勾勒、色彩平涂或仅白描之,而这些明代肖像画的技法注重渲染,使人物形象饱满、个性鲜明、体积感强。南京博物馆所藏的这组明代官员肖像画虽无署名和创作时间,但从像主姓名和生平的历史资料记载来看,这批画像应当是万历后期直至晚明时代的作品,由民间画师所作。以笔者看来,这组比较特别的中国古代人物画逃过了历史变迁的劫难而呈现于今人面前,以纯粹的中国笔墨和技法之组合来表现传统题材,却能如此真实、饱满并有人性化光辉之显露,故当撰文浅析其绘制技法,以求对今天的绘画艺术创作有所启示。
一、南京博物馆藏明代官员肖像画的绘制技法初探
在仔细观摩南京博物馆所藏的明代官员肖像画系列作品时,可以用震撼来形容笔者的心情。这些肖像画系列作品中的人物相貌、年龄、性情各异,但都被画师以写实、精确、详略得当的绘制技法所描绘,于自然平实中骤然感觉到肃穆和震撼,似“于无声处听惊雷”之心境,一如今天我们从世界级摄影大师所拍摄肖像人物的眼神中读懂其内心世界时的酣畅。作者对人物皮肤、发须、痣、斑块的刻画细致入微,神情栩栩如生,极为写实,令人观之不觉赞叹。根据后人分析,这组明代官员肖像画是以淡墨定人物五官框架再以粉彩逐次渲染,直至达到逼真自然的视觉效果;同时,人物眼中运用留白的细节部分表现眼睛高光,应该是借鉴了西洋绘画的表现技法。联想到在晚明时代西洋文化已经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带有限传播,作画者借鉴西洋绘画的表现技法是有可能的,但画作材料和内容则完全国产。这组官员画像中每幅人物的形象仪态和画面构图趋同,类似今天的证件照,似同一人之作品。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往往是不压墨色的,画面表现以墨线为主,而此组画像的面部却仅以淡墨打底,将主要的表现形态都交予色彩晕染,从而使面部线条不太突出、“线”和“面”的区别开始模糊,线有所归入了面中;当然,线条是中国画的根基,虽然有所弱化,但终归还是画面表现中的重要元素,我们看到这组画像的表达中仍然处处体现出线的意识,从发须到服饰边缘等,尤其是人物发丝、胡须的细节表现,线条流畅平实,人物发须黑中带白、黑白混合的写实表现亦十分精彩,算是尊重传统并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和完善,如此方属于中国画并可以“特别”谓之。
二、南京博物馆藏明代官员肖像画的造型表现摘要
虽然是肖像画,但这些系列画作所表现的古代人物有个共同的身份是官员,着红袍的明代高级官员(明代一品至四品官员身着红色官袍)。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为低下的古代社会,在家国同构、等级森严的的宗法农业社会背景下,只有经过科举出仕这条跨越阶层的通道成为官员甚至高级官员,才有可能享有更好的社会资源和服务,因此南京博物馆所藏的这一系列肖像画的像主皆为高级官员并不为怪。但这些以官员肖像为主题的绘画却又有别于容像,倒不是因为肖像画仅绘及头肩而容像绘制全身,而是因为容像重在表现人物服饰所体现的身份等级,甚至着力表现服饰标志图案、花纹之细腻而令人物五官、神情和仪态呈程式化、套路化之陪衬。本系列画作则着力表现人物的相貌神态、内心活动,着力表现人物的外貌和心理活动,着力表现人本身,具有高度写实性;而对于服饰花纹、等级标志等“身外之物”,则尽可能弱化,如此实可视为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体系下所流露出的一丝人性化的光辉。同时,这批肖像画绘制的绘制技法并未脱离中国绘画范畴,所运用者皆纯粹的中国笔墨、线条和渲染技法,但在表现的重点上却着力表现了人物五官、发丝、胡须、皮肤的细节,勾绘细腻,而官帽的帽翅纱网则以淡漠简略带过、红袍上的织绣底纹亦不精确描绘,着实着力表现人物,是“以人为本”,展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难得的人性化光辉。
三、结语
南京博物馆所藏的明代官员肖像画系列,是中国工笔人物肖像画中的佳作,作品以纯粹的中国笔墨和线条进行勾绘表达和渲染,却能做到写实、细腻,并能做到详略得当,体现人性化之光辉,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实属非常难得。笔者以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绘画经验,写下了对上述系列画作的浅要分析,有论述不当和不足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继续加以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J].戏剧之家,2016年10月下.
[2]张丽.浅论明代群体肖像画的表现方式和技法[J].戏剧之家,2016年12月下.
[3]张丽.郎世宁“中体西用”的绘画表现风格初探[J].文艺生活,016年11月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