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兴起精英文学,其中,高晓声便是精英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为精英文学的创作领域中,改造国民性一直是文学创作者们的核心议题。在高晓声笔下,个性鲜明的农村人物成为重要切入点,通过对农民人物性格细致入微的刻画,彰显了改造国民性、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内蕴。本文讲究高晓声小说代表作及其特点入手,浅析其中蕴含的厚重文化。
关键词:高晓声;小说;文化内蕴
在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研究领域,高晓声的作品一直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在其代表作“陈奂生”系列中,高晓声以栩栩如生的描写手法、深入浅出的情节设置,构建了独特的艺术世界,带来了小说领域全新的美学风貌。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高晓声的乡土小说切入民族文化、人性的核心,阐述了农民曲折命运的根源,在不断的深思中体会高晓声特有的自觉的文学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可以说,高晓声小说中所反映的农村生活面貌,填补了建国以来农村文学的空白,真实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农民的生存现状与心理变化,探讨了当代农村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时代深度与历史厚度,对于改造国民性有着突出作用,文化内蕴深厚。
一、展现农民精神弱点
在高晓声小说中,中国农民的精神弱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其著作中,农民形象分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生活场景下,紧紧抓住农民本性中的勤劳与愚昧两大特点加以刻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直以来,中国的农民都属于社会阶层的最低端,千年以来的封建统治下,农民阶层饱受剥削,忍辱负重、委曲求全、频受欺凌,失去了抗争意识,只有一味的接受现实。在高晓声小说中,最能表现农民精神弱点的是李顺大。为了造房子,李三年以来省吃俭用,甚至卖掉了一只赖以糊口黄牛,待其终于攒够盖房钱时,这笔资金却在集体中被轻易浪费,心如死或的他选择了独自消化这一事实,做出了“自我牺牲”。后来,他的钱又被文革主任抢去,又被诬赖关押起来,此刻的李仍未选择为自己抗争,默默接受了这一现实。小说中,作者采用讽刺手法,极富戏剧性的让李在关押自己的牢狱中学习了建筑学。“窝窝囊囊”的李不仅未能享受到农民翻身做主人的幸福,反倒是因此吃了不少苦。尽管如此,在这一过程中,李仍旧选择隐忍退让、苟且偷生、拒绝抗争,展现了我国千千万万农民人的劣根性。
二、讽刺社会普世弊端
在高晓声笔下,讽刺的锋芒还针对着中国国民普遍存在的另一特点——自主意识差、创新精神若。李顺大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见解,只有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说话办事。在文化大革命中,李顺大迷失在人人有主张的社会大潮中,无法分清是非黑白的李顺大选择闭耳塞听,逃避现实。最终,缺乏主见的李顺大捐出了全部家产,酿成无法回转的苦果。高晓声笔下另一代表性人物,陈奂生,也有类似表现。面对贫穷,陈奂生仍拒绝改变、满足现状,不学习最基础的农业知识,连品种特征、栽培方法、化肥使用、农药使用等基本技能都“弄不清”,让自己和全家人陷入没饭吃的窘境。然而,陈奂生却将这一情况的缘由归于“共产党不管”,未能正确认识导致自己陷入当下境地的本源,缺乏自立自强的创新精神。借陈奂生们的悲惨故事,高晓声用批判的视角展现了缺乏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弊端及其可能引发的可怕后果。狭隘、自私、保守、落后等社会劣根性都有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固守自封、拒绝进步的小农思想则让人看后感觉可气又可笑。在高晓声的小说中,人们真实看到了农民阶层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农民阶级思想建设的真实现状,愚蠢而朴实的农民阶层是组成中国社会的基础,却也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坎坷所在。
三、结束语
与其他批判主义文学不同,高晓声的艺术特色在于“肯定的批判”。一方面,高晓声对农民阶层有着感恩、感谢、认可的态度,在他看来,农民阶层对国家建设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也是他的创作灵感源泉。另一方面,高晓声展现出其强大的审美洞察力,穿透现象看本质,鲜明指出农民阶层存在的劣根性,批判了农民阶层思想领域的种种弊端。在高晓声的艺术美学中,尽管存在多种不足,然而,全书的基调是明朗而充满希望的。善良、淳朴、有着巨大进步空间,这样的农民阶层成为高晓声小说中最触动人心的文化内蕴。
参考文献:
[1]李徽昭.乡土意识及其身份根源——以高晓声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02).
[2]李徽昭.“自我意识”与文学形象塑造——以高晓声及其小说农民形象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3]葛雪梅.论高晓声乡土小说中农民的人格特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7).
[4]韩秀玲,刘占彦.来自大地的拷问——漫谈高晓声农村小说创作[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