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期是人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场所,所以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普遍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权威型。此论文将对这四种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解析,以便幼儿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心理,使幼儿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幼儿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家庭
家庭:官方定义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在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一种幸福生活的存在,它是由互不认识的男女相知相熟相爱后的"结晶"。那么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是幼儿最初的环境,也是接触的最多的,更是幼儿社会化的基本单位。可见家庭是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家庭教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即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三、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不同影响
(一)指责埋怨型沟通。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二)迁就讨好型沟通。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三)打岔啰唆型沟通。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情。,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这可能是使孩子无视家长非常重要的话。
(四)超理智型沟通。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
四、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社会没有条条框框的法律去约束那么社会将会大乱。这就和教养孩子一样,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他们从零开始成长,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家长的陪伴和教育。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接触的地方,家长们应当以身作则,给孩子带去良好理性的教育。
当今社会有很多家长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往贵族学校学习,可最后不仅花了钱,孩子也没学好,这也是他们忽视了家庭教养的重要性。每年的九月新生入学时,在许多幼儿园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很多幼儿大哭大闹,不论家长老师如何哄就是不入园。好不容易孩子入园了,家长看到孩子哭的"梨花带雨",也在园外伤心痛哭。在这个时候总有那么几个不哭不闹的孩子"看热闹",他们可以高兴的挥着手和家长再见;微笑着和老师同伴一起玩耍;上课时积极认真的和老师合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家长是面带笑容的和孩子嬉戏,然后送入幼儿园,傍晚来接时多是准时,即使偶有迟到也会向孩子说明缘由并道歉。这就是家庭教养方式给幼儿心理带来的影响。也可以看出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他们入园、交往、学习生活是何其重要。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我们必须进行正确的指导,不可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赵梦婷.浅谈家庭教养对幼儿性格的影响[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9).
[2]魏永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5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