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679
丁天生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拓宽教育途径,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成为现阶段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新途径—“耕读会”,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新的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育人;耕读会

  2010年我国制定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要求,阐述了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明确要求“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2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共同制定实施《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了新形式下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文件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不断深化实践育人机制,我校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结合第一课堂,以“耕读会”为依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案例概述

  “耕读会”于2010年12月组建,是全程化的实践育人平台。“耕”指的是躬耕社会,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强调观察和理解社会,强调分析社会问题;“读”指的是阅读经典,要求学生埋头读书,精读经典名著,强调理论思维,强调理解专业升华认识水平。“耕读会”以“躬耕实践、阅读经典”为宗旨,将激励心志、启迪智慧,培养读书风气,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养成作为最终目标。购置深度专业好书、举办知名学者讲座、开展读书交流会、遴选优秀读后感汇编入《耕读汇》辑,在实践与知识的海洋中提高学子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认知修养。

  二、运行机制

  本着 “耕”与“读”有机结合,将“耕读”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使“耕读会”平台与集中实习环节相互配合,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以“全程化教育”理论和“立体化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构建全程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为核心,通过“耕读笔记”、“耕读交流会”、“《耕读汇》”等三位一体的“耕读会”实践教学平台,紧抓实践育人这条主线,解决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碎片化、片面化和平面化问题,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全程化和立体化。

  在具体运作上,由专业老师负责,放手发动学生,成立了《耕读汇》编辑部、组织部和宣传部。学生自我管理、严格考核、建立长效组织管理机制,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学生组织,动员学生全员参与,通过横向对比、纵向考核,将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紧密联系,扎实推进了各班级优良班风学风的建设。

  三、过程与方法

  作为全程化的实践教学平台,“耕读会”贯穿了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两个环节;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专业能力拓展和科研能力提升为核心,结合大学生科创项目,构建社会实践固定观测点,定期撰写读书和实践心得笔记,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与心得体会研讨会,定期凝练出版 “耕读”成果的刊物——《耕读汇》。

  (一)实践育人常态化

  耕读会自2010年建立至今,通过向毕业生募捐的方式,为在校生共购买200余册专业书籍。不仅缓解了学院专业书籍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在校生与毕业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将书籍发放给大一到大三每位同学,进行定期轮换;撰写读书笔记和实践笔记,每半月上交一次;从学生笔记中筛选优秀稿件编撰“耕读会”刊物——《耕读汇》(半月刊);同时,“耕读会”每半个月在专业老师主持下举办一次经典阅读或社会问题研讨会,每学期不少于20场,目前已举办100余场读书交流会。 “躬耕社会、阅读经典”,既夯实理论基础,又联系社会实际,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实践育人稳固化

  为了解决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平面化、不稳定的问题, 耕读会在陕西省武功县聂村构建社会实践固定观测点,定期组织公管学生前往调研和考察,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又结合大学生科创项目,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深入基层调研,撰写科研论文。

  (三)构建长效组织机制和评价体系

  为使“耕读会”能够长期有效运行,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耕读汇》编辑部负责读书笔记的收放、统计、筛选和《耕读汇》的出刊;组织部负责研讨会及耕读会各项活动的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宣传部负责耕读会相关活动的报道及专业书籍的管理工作。通过评选“耕读之星”、“优秀编辑”、“组织能手”等荣誉称号调动学生参与“耕读会”和组织服务工作的热情。

  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主编一期“《耕读汇》”,每学期主持两场研讨会;同时将“耕读会”纳入到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活动系列,作为学科评估的亮点。

  四、成效与展望

  自2010年创办以来,耕读会购置书籍百余册、汇编《耕读汇》60册、举办多场读书交流会,直接受益学生人数已达1000余人。在“躬耕实践,阅读经典”宗旨的引领下,在“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齐头并进中,广大师生孜孜不倦深究学术、交流思想凝聚友谊,收获颇丰。

  一是耕读会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自由阅读、各抒己见的宽松环境,并在电子阅读时代提倡了一种含英咀华、细读经典的慢生活节奏,自由宽容而沉稳内敛。在读书交流会上、在读书笔记中、在学者讲座上,自由的思想随时间流逝带给听众、读者以深刻印记,在经典中领略大师手笔、在交流中完善自我核心价值体系、在探寻中明确人生方向,真正使自我主动成长、自我教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这是耕读会辐射效应的突出贡献。

  二是耕读会作为全程化实践教学平台,其创新点在于将学生的“耕”与“读”相结合,贯穿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躬耕社会,加强实践,服务社会;阅读经典,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耕读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深化理论,提升能力。其实践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具有层次性和整体性;同时,通过组织管理和评价体系长效机制的构建,实现了该平台的长期化和程式化运作,为人文社科类专业打造全程化实践教学平台走出了一条新路,解决了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平面化、不稳定的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耕读会”将在继承和发扬当前优势的基础上,查漏补缺、不断完善,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更多力量。一是完善制度建设,使活动开展进一步程式化、规范化;二是加强师生沟通,深化活动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契合度;三是鼓励创新探索,依据专业需要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育人模式;四是深化主体意识,遵循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基本规律,强化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与智慧的合理表达。

  参考文献:

  [1]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

  [2]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黄蓉生,孙楚杭.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