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在校生和毕业三年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调研数据分析,深入了解了就业能力的内涵、作用和内容,并提出高校辅导员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又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学生工作的实践平台设计综合评价体系,提炼就业能力培养中要注意的问题,以思考探索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就業能力的内涵和作用
1.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也叫就业软实力,是指一种就业中个人自身具有的吸引力、影响力,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它是隐性的个人素质,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2009年就业蓝皮书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同样的专业、同班同学同时面试,可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里关键就在于个人的就业能力的差别。
2.就业能力的作用
(1)可以明确就业目标,做好规划
通过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11级调研小组对在校生和毕业三年的毕业生的抽样调研,超过两成的在校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依然是学生比较热衷的选择。这和学生在高中时代树立的奋斗目标高考有关。到了大学,学生因高中没有受过系统的就业教育,就业目标并不清晰。而就业能力的提升,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在校期间逐步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自己的就业目标。
(2)可以正确评价自己,取长补短
调研中发现,虽然大部分在校生都知道自己有缺点,但认识不足。且只有20.4%的同学愿意积极改进缺点。只有13%的学生选择请教专业人士,只有四成同学留意了这方面的书籍,主动关注的就只有一成多。几乎每个年级每个专业都会有学生出现人际交往上的困惑。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情商教育已远远被抛到了学生智商教育之后。而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则是就业能力提高的必然导向。
(3)可以塑造良好品格,热爱团队
在对毕业生的职场选择调研上,没有人选择为国家和人民,基本上都以自我为考虑的首要因素。在求职中大部分人更看重公司的上升空间以及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或者说对个人将来的前途、生活幸福度和满意度比较看重。对在校生调研中,以集体为重的比例只有20%,34%的同学则认为尽力而为,做不到就算了。而现代职场很看重的就业能力就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也促化了良好品格的形成,如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大无畏精神等。
(4)可以面对实际困难,不怕挫折
对在校生的调研中,当发生突发状况时,16.5%的受访者害怕面对而选择逃避。有32%的同学宁可不要高薪,也要工作舒适、安逸。这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选择趋同。对于90后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都怕吃苦、怕困难。这是新时代的新特点。吃苦耐劳精神也要通过就业能力的提升加以锻炼。
(5)可以认真对待学业,打好基础
在对在校生调研中,不少人为了外语、考证、出国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毕业生们通过职场的打拼,只有28%的人认为工作与所学毫无联系,大多数人认为专业知识与职场相关度很高,都建议在校生学好专业知识。这说明就业能力的提升必定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前提。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法
1.观念引导,倡导职业不分贵贱
黄炎培先生最早就提出:“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务之惯习”,力争从改变学生观念人手,倡导职业平等。以上的调研中,之所以在校生和已就业的学生的就业目标具有所谓的趋利性,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中脑力劳动地位高于体力劳动,以及官本位等思想。青年人受到长辈的影响或压力,不得已选择了传统中认为的所谓“体面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创业精神。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从新生入学时开始,通过大学生活中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年级大会和班团会议,团支部、党支部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甚至通过平时的走访宿舍、聊天、心理引导,文体活动等,潜移默化的让“职业无贵贱”思想为学生所接受,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思想教育,培养优良道德人才
现代大学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西方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影响,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成形时期,很容易形成功利思想。尤其是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乃至社会教育中的缺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被有些不良媒体篡改、利用,使得大学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突显。实际上,在大多数用人单位,团队精神、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等精神都是最受欢迎和重视的品质,它们是就业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学辅导员有义务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3.文化灌输,搭建丰富成长平台
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养成对大学生作用很大。作为大学辅导员,也是所带学生团学指导教师、党建指导教师、心理指导教师,更是就业指导教师。可以说,大多数校园文化的缔造,校园活动的指导都离不开大学辅导员们。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这些光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有序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每年“三支一扶”和征兵、献血工作的宣传和引导,校内外文体活动、竞赛活动的指导,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职业素养的培训课程,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指导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4.基础强化,扎实提高专业知识
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扎实的知识必须通过刻苦的学习,掌握扎实知识的人才能成大器。从调研来看,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很高,要想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好的竞争力,扎实的专业知识,流利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还有必须掌握的相关行业的资格技能等都是就业竞争中的关键素养。辅导员在担任好自身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以及相关其他教学的基础上,应配合专职任课教师,对学生课堂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梳理,并结合学生社区生活、学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引导,必要时要发挥学生社区、家庭社区、家长等作用,利用党员带团员,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形式进行交流,打好学生的专业课、公共课基础。
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
1.课堂反应评价法
通过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就业指导课、学位后培训课等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或在课内外社会实践中增加就业能力实践内容,或者將就业能力指导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并在课堂、实践或指导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设置、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案例评价分析等方式,给与在校生就业能力综合评价。
2.座谈聊天评价法
辅导员可以利用学生各类座谈会,如;党团员的群众座谈会、党团支部会议、班会、专题座谈会等正式方式和走访宿舍、平时接触等隐性非正式了解,对学生的人格品德、工作能力、应变能力等就业能力进行了解评价。
3.实习、就业率评价法
通过对大三学生实习情况和毕业班学生就业率高低,对在校生就业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价,这也是对就业指导工作效果进行的有效反馈。另外,近几年数据的对照、各具体指标的数据划分,如:行业分布、实习就业学生性别、民族、地域数据,以及对毕业生的跳槽率、升职率、薪资情况等具体项目的统计,都可以评价出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4.毕业生自我认知评价法
对毕业生毕业年限进行划分,如三年、五年、五到十年、十年以上等进行细化,利用好校友资源,完善校友平台,让毕业生自己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和自身的就业能力进行自我认知评价,从而与学校、企业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
5.企业的反馈评价法
美国学者托马斯·波诺玛提出了影响营销有效执行管理方案的四种技能:营销诊断技能、评价问题所处层次的技能、执行市场营销的技能和评价执行结果的技能,都可以用到就业能力评价上。将毕业生就业看成“高校产品”进入市场,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估中,可以运用市场增长指数法,即:
如果市场增长指数高,说明市场潜在容量大,有发展前途。如果增长指数呈负值了,就该考虑该产品已经过时,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必须被开拓、研发出紧跟时代的新产品了。当然,由于商品也存在着生命周期,在新产品上市初期,由于技术的不过关,可能市场增长指数会有反复,所以要综合看待这些问题。
6.顾客抱怨管理评价法
首先,必须以顾客是上帝,顾客满意作为“高校”经营文化的核心,这就要充分考虑毕业生使用者——用人单位的意见。其次,优化毕业生推广和就业指导教育的管理组织机构,赋予维护、研发、推广“毕业生”产品的一线教师以一定的权利,直接反馈和参与就业管理。再次,提高就业产品服务提供者
高校以及二级学院和教师的综合素质,树立以“用人单位满意”为宗旨的服务理念。
四、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因材施教,提供平台
就业能力有着共性,也有着个性。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制定就业能力培养计划,提供一切可能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
2.心理辅导,健康情商
应注重情商教育和心理辅导,把人格魅力培养、健康心理引导纳入学生日常教育中,根据不同年级进行深化分类辅导。并注重对已毕业学生的跟踪和校友的家园式“心灵港湾”打造。
3.对比反馈,及时调整
对于教育效果,注重及时反馈。观察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情况,如发现效果不满意,及时寻找问题所在并想办法解决。根据教育效果和社会实际情况等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4.敢跨学科,不断创新
辅导员应多看、多想、多学,敢于跨学科研究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在就业能力培养方式上勇于创新。可以完善建立有利于辅导员创新的管理体系和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