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数学学业情绪、学习策略与数学成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其学习任务较为紧张,保持良好的学业情绪可以有效调节学习压力,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我们要及时调整学业情绪,发挥学业情绪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发挥学业情绪的正向引导作用,切实提高自我的数学学习成绩。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业情绪;学习策略;数学成绩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同时数学知识点较多,知识结构层次性较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正确使用学习策略,保持良好的学业情绪,把数学学习热情融入到学习策略中。同时我们要调整自我的学习情绪,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一、同学们数学学业情绪的特点
通过调查显示,同学们正处于主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年龄阶段,其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对数学学习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尤其是很多家庭父母来自于农村的同学,其对自己未来规划较为清晰,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意愿较为强烈,因此我们对高中学习保持积极的热情,并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一切有限的时间来设置学习策略,克服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不良因素,追求更高的数学成绩进步。再者,男生和女生在数学学习情绪中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都保持着高昂的数学态度,都愿意通过付出努力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二、同学们数学学习策略分析
(1)性别差异性分析
同学们正处于情感变化的敏感时期,情感变化在男生和女生身上的差异性体现较为明显,高中阶段男生性格并没有完全成型,很多男生都较为粗心大意,在数学学习策略设计方面不甚完善,对数学学习资源的利用也不如女生,男生容易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网络游戏、体育活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学习成绩,同时很多男生比较心高气傲,不能脚踏实地的设计学习策略,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而高中女生的情感较为细腻,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有清晰的分辨能力,这就造成女生容易把握学习机会,同时女生的学习注意力较强,思维跳跃性不强,在完成学习策略时始终保持专注,在痛苦的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这就导致女生的学习成绩优于男生。
(2)年级的差别性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高中阶段不同年级的学习策略差别性较强,其学习认知策略在高中三个年级的差异性显著,通常而言高一学生的学习策略明显不如高二学生和高三学生,这是因为高一学生刚从初中阶段过来,其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设计还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尤其是数学学习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实现思维跨越,因此其学习策略不完善。而高二学生和高三学生则已经适应了高中学习生活,通过数学老师的指导,其完全使用了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难度,并对数学学习进行组织和精细加工,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其逐步确定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让数学学习策略变得更加持久有效。对同学们学习策略的年级化差异,我们应当从高中入学开始就努力转变学习态度,并调整自我的学习策略,使数学学习策略更加科学化和完善化,符合自己的学习特点,切实提高自我的数学成绩。
(3)同学们数学学习策略设计
首先,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夯实,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提高自身的知识串联联系,培养自己的数学条件反射能力,并通过大量重复性做题训练来强化数学知识记忆,从学习中体会学习成就,调节自己的学业情绪;再者,要培养自己的数学知识框架构建能力,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把学到的知识充分利用到解题过程中,强化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另外,要克服数学思维定时,勇于突破初中数学思维的局限,及时找寻解题错误的原因,并总结数学错误,树立正确的解题思维,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灵活性,培养自己的逆向数学思维,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学业情绪、学习策略与学习成就的影响分析
同学们的学业情绪和学习成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学习情绪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让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并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要不断调整学习心态,通过各种方法来缓解学习压力,并积极改变学习方法,增强学习主动性,将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活动,真正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被动者,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另外,在高中数学策略的制定时,要正确认知自己的学习能力,积极调动身边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根据学习任务和自身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并主动参与到学习整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协调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获得良好的效果,取得好的成就。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调节自我的学业情绪,完善自我的学习策略,调动自我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成绩,找到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再者要及时进行数学学习总结,克服自身在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从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兴趣,提升高中数学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高中生学业情绪、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0).
[2]熊俊梅.高中生数学学业情绪、学习策略与数学成绩的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90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