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生本教育和到家“无为”思想之间的联系,从中思考生本教育可以从“无为”思想中借鉴什么。
关键词:道家“无为”思想;生本教育;联系
“无为”,出自道家思想。“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认为,做事要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使事物保持其自然的天性,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不干预、不强制、不勉强,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无为”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有积极意义当然也有消极意义,那么究竟“无为”和我们的生本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生本教育可以从这种思想中汲取什么有价值的方法呢?我简单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无为”要求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生本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顺应发展规律、符合时代需求的才能被接受,否则违背规律就是乱为、妄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讲的“自然”,绝非指自然界,也非“自然科学”所说的“自然。自然,说的是自然而然,是实实在在,是客观事物的天然物性,固有的本性。也就是客观规律,“道”之所以会在宇宙间起主宰作用,就是因为顺应“自然”的缘故。生本教育也是顺应自然,顺应的是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儿童的日常学习应是整体的、自主的、活动性的、创造性的从而是全身心投入的,这些都是生命自然或生命机制的规定性,也就是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传统的教学忽视了这种自主的活动,把教学行为当做以老师为主体的活动。而生本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无为”要求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生本强调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从尊重事物发展这个角度说,二者相通。
二、“无为”是一种思想,“生本”是一种理念,两者都看重思想本身而不在于形式
“无为”是老子追求的一种理想,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刻意去修饰作为,不横加干涉强加自己的观念,也就是说,“无为”思想并没有刻意要求形式怎样。同样的,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不一定要靠去模仿别人的形式。只有你把学习的机会让给孩子,让他们每个人爱上学习、乐于参与、并且自主学习,那才是郭思乐教授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育”。刚开始从广州观摩生本教育回来,我就走人了一些误区。看到小组学习后汇报展示效果很好,于是在自己班上大张旗鼓地划分小组,课堂上把问题都交给学生小组讨论自学汇报,以为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妙语连珠,结果发现这样根本行不通,学生不会交流更不会汇报。而且我带的还是低段,在学生根本没有那个自学能力的时候让他们自学,那肯定是无效的学习。后来通过去观摩其他学校展示的一些生本课以及和我们学校生本实验老师的交流,我渐渐把对生本教育的实践从形式模仿转向理念的学习,形式可以自己创造,但只要我们抓住生本教育的精髓,就是“以生为本”,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利用这些学习的方法去找出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举一反三,遇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就像我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遇到生字时可以把字圈出来并且可以去查字典或请教同桌,那么下次再遇到不认识的字,学生不用坐着等老师讲也可以识字。不但学生更有主动性,并且知识记得也牢固。学生有了主动性、又有丰富的知识积累,那么侃侃而谈也就不成问题了。
三、“无为”的目标是“为”,生本教育的宗旨是“学”
“能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把“无为自然”放到这么高的地位,“无为”虽然是针对“有为”而言,但并非“不为”,而是希望通过“无为”的方式来达到“有为”的效果。同样,我们的生本教育和以前传统教育的目的没变,仍然是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被社会需要的人才,生本教育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由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学习知识,虽然殊途同归,但是学生会更加乐于参与自己能够起到活动主体的学习方式。感受比较深的是在同一节课堂上,当我按照以前的方法教学生跟着我读记的时候,自己感觉很累,学生也没有激情。而当我喊出训练他们识字时的儿歌和口令,让他们自己来完成学习任务时,学生总是热情高涨。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首先学到了知识,自信心又有很大提高,语言表达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同时,这一节课我们也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仍然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
老子的“无为”思想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生本教育才刚刚起步,每一种新生事物在发展阶段总要经受许多磨砺,但凡正确的事物总能经受住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生本教育探索的路还很长,也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勇敢地尝试,总能让我们的路越走越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