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花体”谐音“丽华体”,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音而来。梨花派诗歌有些作品相对另类,引发争议,被网友戏谑为“口水诗”。在本文中,笔者以赵丽华诗作《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和《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为例,分析梨花体本身的审美价值以及对于当代诗坛的影响。
关键词:梨花体;新诗;解构;行为艺术
走过了唐诗的器宇轩昂,尝过了宋词的婉转清丽,感受了朦胧诗派对于内心的执着探索和迷茫苦楚后,当代诗坛却走进了—个尴尬的境地:不乏创作大家,更不缺少创作尝试,可这些尝试却屡屡将诗人推上风口浪尖,赵丽华便是如此。
行为艺术派的诗人在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一件件地将自己的衣服脱下,看似表演般戏谑嘲讽,却是表达为诗歌减负的希冀。当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流言蜚语时,民众是欢愉的,他们在嘲笑声中获得了快乐,诗人群体却是无奈的。
自2006年8月之后,网络上开始出现了恶搞赵丽华的诗歌事件,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歌,更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谐音成立“梨花教”,封其为“教主”;文坛也出现了“反赵派”和“挺赵派”,引起诗坛纷争。赵丽华的诗歌究竟有何魅力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呢?各个大学的教授、诗歌研究专家、诗人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主要的分歧仍在于“诗歌的口语化写作”这一核心问题之上。诗歌究竟应不应该口语化,如果口语化了,那么诗的魅力又在何处?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这是赵丽华的一首代表作品,将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森的《田纳西的坛子》做了调侃式的解构后产生的作品。白话式的语言,就其诗歌本身内容来看十分简单,然而结合赵丽华当时孤身一人前往田纳西的境况,本诗却有更多的解读意味了。在田纳西,并没有什么中国餐馆,即便有也无法做出家乡的味道,自己做的馅饼可能在客观上并不是全天下最好吃的,然而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说,却是代表了家乡的味道,是自己成长的记忆。短短三行诗,看似口语化,甚至“口水化”没有任何意义,然而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去看,却成了最意味深长、最长情的一段对家乡的告白。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蚂蚁
初读这首诗时,难免想到鲁迅先生的名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从语言本身来说,这是不规范的表达,然而不同的语句放置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文学效果,是不是在寻求艺术突破的时候,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突破规范的束缚呢?
再回到诗歌本身,看似无聊的一次发现,背后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呢?我在树下发现了什么?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会有更多蚂蚁。我的发现到最后可能都只是蚂蚁,只不过我的见识由少数的蚂蚁变成了更多的蚂蚁。回想我们的一生,有谁能说我们真的认识了这个世界,明确了种种道理吗?可能我们的所见也不过只是蚂蚁罢了,只不过我们的见识越来越多,由一只蚂蚁的惊奇,变成了习惯一群蚂蚁的存在,甚至会猜想是否还有更多的蚂蚁。人类的认识也不过如蚂蚁般渺小。
经过了这般的引导,再来看李丽华的诗歌创作本身,梨花体不是李丽华诗歌创作的全部,曾经的她也写过许多婉转含蓄又意蕴深远的诗歌,梨花体只是她近年来的一次尝试而已。梨花体不同于以往的朦胧诗,不同于席慕蓉等人写作的抒情诗,它没有玩味的意象,没有幽远的意境,它短小精悍,读完后甚至也感受不到那种朦胧幽远或是明白畅达的意境,它更像是一种“挑逗”的“线索”。读完第一遍,不知其所云,读完第二遍,觉得荒唐可笑,却难以丢开,再读第三遍,这—遍读过后仿佛才有了些模糊的感觉,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将诗中的线索一样拼起,将现实中的感悟一点点结合,才有了这最后的玩味。
然而梨花体毕竟是赵丽华自己的一次尝试,可以说她是希望突破自己过去诗歌创作的桎梏,为诗坛注入一丝活力。然而身为一个诗人,创作可以是大胆的,但是创作之后的选择却应该是谨慎的,赵丽华将自己不成熟的诗歌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评判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将本就被受争议的口语化诗歌张贴在网络上,势必会引起一些对诗歌了解不多、或者说坚守传统诗歌流派的人的强烈反对,更有好事网友也参与到这场大讨论中来恶搞现代诗歌,杜撰出《谁动了我的花内裤》这样的诗歌,并声称这是赵丽华的新作。给诗人本身带来困扰与压力的同时,也让社会大众、网络媒体开始怀疑这种诗歌创作。本意是为诗歌减负,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民的关注点早就不再是当下我国诗歌发展现状以及方向展望,已然变成了对于“口语化”诗歌的狂欢式吐槽,对于代表诗人的人身攻击,对于低俗作品的肆意模仿滥造,用娱乐至死的精神,将诗坛文坛搅乱。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一个不尚够包容、不够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每一步的前进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承担无尽的非议。我们鼓励这样的前进,但我们也必须照顾到时代的境况、考虑到民众的承载能力,避免不进而退的结果,避免给本就备受争议的脆弱的诗歌压上更为沉重的包袱,这是每—个诗人在这个时代的责任。这也是每一个想要读诗,爱好凑诗的人应有的承担。我们都应该学会包容,让梨花也能有精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