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性因素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181
陈健 刘长生 刘悦

  摘要:在大学期间,就业心理成为大学生心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虽然就业体制的改革,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但同时还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

  關键词:就业心理;大学生;影响性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是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只有分析好这些因素,才能有的放矢,针对这些原因对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调适。从辩证唯物主义所阐释的内外因原理来看,非大学生自身因素更有必要探讨,从而追根溯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供一个外界的基础。

  一、社会因素

  (1)高校的不断扩招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层次与专业结构与市场要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如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冷门与热门专业之间的不平衡等问题都将成为供需矛盾的主要体现。这些矛盾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2)就业制度不完善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发展,本着公正、公平、择优、自愿的原则,形成了由国家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本身尚处在深化之中,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认识上的误区,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的舒适、高经济收入等,放弃兴趣爱好,造成就业攀比和从众心理,导致大学生创心态失衡.

  (3)市场经济的影响

  大学生在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的同时,功利主义倾向日趋严重。在就业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地域范围和社会评价,强调自我发展,片面追求就业的“福利化”、“非风险化”,过分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擅变,造成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言从、患得患失等不良就业心理。

  (4)招聘歧视的存在

  目前,在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存在着对毕业生性别、年龄、专业、户口和学历等方面的歧视,对毕业生择业心理进行了扭曲。这些负面因索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大学生产生了就业心理的障碍。有些招聘歧视是隐性的,有些是明确标明的。这些就业歧视的存在,使得学生动摇甚至失去自信心,导致在价值观、择业观上发生异变,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求职择业。

  二、学校因素

  (1)学科设置不合理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弊端暴露,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日益凸现。长期以来,高校因师资开设课程的现象比较严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目前大学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专业调配的改革力度不大,导致四年后此类人才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结构性的过剩。

  (2)与校外合作不够充分

  部分高校只注重校内培养人才,忽视实践锻炼,缺乏与校外单位、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对学生走出学校、了解社会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少。轻视校园文化建设,忽略了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学校自身对自己的发展宣传较少,使得社会对学校的发展规模、建设特色、相关学科缺乏应有的了解,造成招聘单位因担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敢轻易接纳学生。

  (3)就业指导的相对缺乏

  从各高校就业指导的实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多地强调求职技巧,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二是仅仅满足于及时公布岗位需求信息,忽视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三是片面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忽视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四是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仅仅依靠大四有限的几次就业指导课显然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

  三、家庭因素

  就业既是大学毕业生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家庭因素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带来影响。

  (1)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

  经调查了解,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及氛围对子女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家长从小百般迁就,导致孩子存在依赖心理;无视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对子女就业单位的选择横加干涉;依凭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为子女获得所谓理想的工作;产生享受心理、封闭心理,缺乏吃苦精神,自私、不善于与人合作。

  (2)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影响和制约了个性的发展。家长虚荣心较强,希望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稳定的的单位;家长过高估计子女的能力和素质,对单位选择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些因素对部分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自身因素

  (1)自身心理素质特点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自身心理上的种种弱点。大学生毕业时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知识结构不完善,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次,自我意识强,主张自由、追求独立的人格,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

  (2)缺乏社会工作经验

  大学毕业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自身专业综合素质偏低,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缺少理性的眼光;也有的学生由于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择业时期望值较低,有时过分依赖家长、老师,缺乏主动进取和善抓机遇的心理准备。

  (3)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当代大学毕业生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过于简单,对就业政策不了解,择业材料准备不充分、择业技能和技巧运用不得当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

  (4)就业矛盾心理的存在

  一是职业期望与现实条件的矛盾。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居高不下,但是现实的就业市场常常不能提供大学生所要求的工作。二是不同择业机会选择的矛盾。就业市场化的条件下,同学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单位,面对这些单位如何选择的焦虑与矛盾。三是学习与找工作的矛盾。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产生学习与求职之间的矛盾。四是公平竞争与利用社会关系的矛盾。许多大学生都希望有一个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不公平竞争的问题成为大学生求职的重要心理矛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