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211
孟帅丞

  摘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热点。本文从我国教育界的内部问题、外部环境、政府政策导向方面分析了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进而探索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路径和策略,希望有助于促使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尽快落实,构建我国特有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与国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又是我国教育界的重中之重。高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主阵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是教育界长期关注的热点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方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路径上的探索,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国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提供人力支持。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1、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内驱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我国教育界改革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高等教育界的改革更为重中之重。现阶段,高等教育界出现了一些问题,高等教育培养机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高校学生就业难、学生培养质量下降、教师晋升难、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等。种种问题给高等教育发展敲响警钟,高等教育的改革已进入关键期。

  高校内部还存在不同的问题,与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此问题长期不解决,将进一步影响高校的长期发展。2006年,在中央组织召开的中南海教育座谈会上,科学界泰斗钱学森先生提出了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氏之问。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各界的热议,侧面促使我国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使得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提上政府工作日程。

  2、外部形势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关键环节。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美国之所以长期处于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跟其人才政策密不可分,美国重视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实践性。据统计:占美国人口不到5%的科学家个工程师,创造了美国50%的GDP,美国有各种各样的科研型基金会4700个,基金总额近4000亿美金。人才政策才使得美国经济长期领先各国。再观察其他发达国家,他们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创新是分不开的,科技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来推动,发达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科研创新环境方面有着可借鉴的地方,其经济腾飞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培养体系。我国要想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应改变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种适应我国社会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释放“人才红利”迫切需要培养创新人才

  我国的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在重点大学的一些专业里有60%-70%学生留学国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接受过国内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国内的教育也了解的更为深刻,但是都选择了出国深造,学成归国的人却很少。近十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114.1万人,回国只有30.3万人,累计回国率只有26.5%。这说明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环境和人才培养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转变我国过去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而“人才红利”的到来更需要创新人才的培養。

  中国有三个群体可以说是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重要群体:一是高校学生,从2003年到2014年这12年间,全国高校毕业生累计达一亿人次。这一群体将是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主力军,也是实现人才红利的重中之重;二是新生代农民工,中国有6.7亿农村人口,新生代农民工同老一代农民工比较,受教育程度较高,是产业工人的重要后备力量;三是海外人才,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从1978年到2013年底,中国共输出310.5万留学生,留学生人员年均增长28.2%,留学生和移民是我国吸引海外人才的重要途径。要使我国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更加关注以上人群,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来促使高校学生敢于科研,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喜爱创新,吸引海外人才归国科技创业。

  二、创新人才的定义分析

  要想探究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了解何为创新人才。对于创新人才,各国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但仅仅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能称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还要有创新型的人格,人格一般是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格包括性格和气质两个部分,而创新型的人格具有独特性和综合性。创新人才不仅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我的理解,创新人才是建立在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有敏锐的创新观察、超前的创新思维、坚韧的创新意志,并且勇于进行创新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1、树立创新的的教育理念

  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强调以“教师为本位”,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在知识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也单纯地重视学生知识的灌输,忽略学生自身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学习。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逐渐失去自身的学习和创造,对知识不会去主动的探索,进而影响创新性人格的培养。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首先得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师生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允许学生犯错,对犯错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制度上,要向教师倾斜,从制度上肯定教学的学术价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教育理念上,要建立一种宽口径、博而广的综合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湖北大学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立了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湖北大学楚才学院实行分阶段的教育教学模式,先宽基础再精专业。有文、理两大平台,在此基础上设置公共课、特色课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思维。其人才培养模式由导师制、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个性化培养计划、完全学分制、单独招生和全程管理等要素组合而成。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

  2、营造鼓励创新、重视创新的社会环境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注重软文化的熏陶。创新的社會氛围和教育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教育界的整体氛围还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分数为中心”,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较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分数的提高,忽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学校的决策者、教育工作者在校园规划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流的图书馆、博物馆、学生社团俱乐部等学生组织都会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3、加强校企合作助推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是国家发展的智库,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是十分明显。我国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仍偏弱,企业设置技术研发部门较少,习惯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高校要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坚持产学研三结合,鼓励学校科研力量投身社会建设。加强同企业合作的途径是多样的,如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学生校外导师、成立专业型研发中心等,加深同企业的结合程度。

  4、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我国还缺乏高层次、领军型的创新人才。在高校人才培养上,部分高校还不能敏锐地意识到国外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不能把握国外先进学科的发展方向。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要审时度势,树立开放办学意识,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政策。建立出国留学人员鼓励政策,积极探索适合学科发展、学校发展的公派留学机制。各校也应在已有的基础上设立双语班、国际班等,互派学生、修读课程、承认学分,互派教师学术和科研交流等。以此来推动国际化交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开辟新的发展途径。

  四、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关系着我国优秀人力资源的储备,更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应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工作的精度、力度和方向,循序渐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只要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上常抓不懈、不断探索,我们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不断涌现,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国家影响力才能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才能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