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生态建设相关问题也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习主席领导下的党中央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些决策。这项决策是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国内国际形势出发,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制定的。本文首先指出生态文明的定义和范围,随后分析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之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建设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环境
众所周知,社会在不断进步,所以对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人们不能够仅仅只满足于吃饱喝足的生活,要更加的追求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有了物质、精神、政治以及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也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最后经由广大的群众发展壮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奉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进行相关建设特色之路的愈发成熟,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一旦社会文明建设缺少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内容,也就是说一旦没有相关生态的治理和其文明的建设,我们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文明建设都会黯然失色。而一旦做好了这一块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收益,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会从源头上被带动、促进。一方面这是由于我们国家特殊的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不同地区人们特殊的文化和生产方式。
一、生态文明的界定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的基本上,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核心价值理解来发展的社会成果。他的要旨在于从解决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能够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更上一个新的高度。简而言之,生态文明的发展对于人类思维、生活方式方法的影响是深刻的,人类必须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因此我国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以此来推动生态文明健康有序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四个方面。生态文明是人类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成果,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遵循人、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原因如下所示:
(1)民族地区处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沿阵地,地位极其重要:
(2)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更好的发展经济;
(3)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维护民族地区能源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很好的维护民族地区能源安全
针对这些原因,在本次论文的叙述中针对第一点进行讨论:
比较明显的是,我国少数民族所处的地域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且大部分都在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从地理环境上看,如新疆、西藏地区处于我国偏远之处,更是的少数民族集中地区,是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发源地。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是个难题,也直接与我国江水以及河流治理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其生态环境的好与坏,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整体的国家水资源的优、劣情况。此外,云贵高原也是少数民族的集居地,当地自然资源充足,地理条件优越;然而,当地政府对水土的管理方面却不完善,经常出现流失、环境恶化等情况。而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区相对贫穷,虽然处于热带位置和干旱性区域,但其本身固有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因而,以上这些地域和少数民族集居地都是国家、当地政府急迫需要治理,生态文明必要建立的首要地区。
三、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弊端
(1)生态环境意识薄弱,经济社会快递的发展,人类在金钱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再者,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缺乏不够用,虽然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还是必须从根本上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2)生态环境的污染,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以后,大中小型的企业开始大规模建设,如工业、化工等排除的污水、有毒气体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影响了人类健康。各种自然灾害也随之出现,如植被退化、缺乏水资源、大气污染等,甚至于人们盲目开垦,导致植被大面积破坏,最终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环境。
(3)因环境位置所限,水、电、冷热气等能源消耗严重:
(4)法律法规欠缺,在吴国,针对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少之甚少,甚至于对于已经颁布的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不到位,从而导致出现了污染现象而无法可依,对于涉事企业也没法行使法律权利。再加上管理部门的监督体制不完善,直接影响到了自然环境的相关保护措施。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恶劣、高热地区或偏远、极寒地带,发展至今,虽然生活条件和环境有所改善,但民众意识、教育水平都遵从传统生活习惯,大多思想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再加上历史的战乱、天灾人祸、恶劣的气候环境各种因素,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还比不上一些中西部城市。此外,改革开放后,国家虽然提倡发展全民经济与教育,然而鞭长莫及,对这些地区的保护、开发和投资建设远远不够,因而,某些地区仍然会出现水土流失、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现象。由此可见,当无法实现生态保护,达到文明思想和思维改观,那么小则妨碍当地政府及所有群众的共同利益,长远看来,有害无利,大则牵涉到周边环境、其他地区以及全国性的问题,因而,总体上看而言,少数民族地区要改善的是以下几点:减少水土流失,增进能源,保护森林草原、注意环保卫生等问题。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措施
(1)树立生态价值观,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必须从小打造生态价值观,提升国家素质教育的同时,不能丢失生态环境的教育,要让中小学生从小就有尊敬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根深蒂固。
(2)发展再生资源,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可再生资源,来发展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旨在利用传统的资源循环发展,将生态资源循环利用,从而达到节约的效果。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必须高效利用资源,不能浪费,将可资源资源的价值全部发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循环利用,有效的做好各个资源之间的衔接,避免浪费现象;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做过在循环经济的同时还必须做好环境的保护,不让污染物排出影响到生态环境。
(3)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自然保护区资金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多元化中,必须不断的投入资金,来保护生态文明,以此来加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同时也得到人类的密切关注。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国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至今还是盲区,没有明确表明破坏自然环境的危害性。这一方面急需国家相关部门去补充,对于不合理的已经过时的法规要重新修正。为了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利用法律盲区破坏了生态环境,相关执法部门有心无力去制裁这一行为。因此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必须而且是不可等待的。尤其是在西部,必须根据当地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来制定相关的法律以此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
要把当地民生经济、民生生活的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考虑,提倡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公平化的政策,适当开发当地的矿业、森林、土地等资源,在发展过程注意保护好原有资源,不过度、不泛滥、不无节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国家要发挥到积极的引导与监督作用,不能像往年一样坐视不理,必须监督当地政府将各项生态建设政策的运用、具体发展、如何落实等问题做到位,同时制定相关保护条例,防止工程资金被调包、或转移的情况,具体要落实到当地工程的开发上;坚持宣传、推广社会环保意识,不可倦怠,做长期性的维护和战斗准备,可以适当将这种教育运用到小学、中学和各类高校中去,让全民得知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它将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带来效益,以及小至个人息息相关的福祉。其次,完善当地政府的内管架构,调整领导人员,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力度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形成巩固、安全、战略方案完善的“硬性”保护体制。重点关心、扶助民族生态发展不迅速、脆弱区的地区。落实资金的流转与齐全配套,研究项目工程不受影响和拖延。
五、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与全体国民都息息相關的,也是维持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在国际上也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但标示着我国的文明修养、国民素质在不断的进步,同样也与经济发展挂钩,在国际社会而言,生态文明的落实,标志着人类思想观量质化的飞跃,这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也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展。此外,提倡环保意识,是巩固政治管理,考验国家制度的重要试题,其次,发展生态文明,会很好的带动产业链的成长空间,推动农业、新型工业、金融行业、旅游行业、智能科技等行业效益的增长,同时还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灿烂而又文明的新中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