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本质在于惠及村民,改善民生。但是,各地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在民生保障方面存在着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资金缺乏等一系列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本文通过审视民生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可行的发展路径,以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长效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民生;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虽以惠及农民为本,但也是对几千年来农村存在状态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颠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诸如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基本公共基础设施缺失,资金缺口大等问题。为了确保新型农村社区的长效稳定,应当把民生保障作为社区建设成效的基本衡量指标。
一、以移居村民的民生保障作为衡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空间重组的过程,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不应只关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数量、建设规模、推进速度和土地集约面积,更要关注移居村民的生产生活改善状况、居住满意度以及权益保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体系中的一个基础层次,要实现的是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各级政府在绩效评估中应当切实把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民生保障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建设的基本目标,把迁居农民的生计保障、生活满意度纳入工作评估指标,督促引导建设主体落实农民的利益补偿和权益保障。
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现阶段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是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基本需求保障的根本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复杂的工程,其公共服务设施需要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各级政府应坚持用城市思维谋划解决农村问题,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科学完善的财政保障机制,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在强有力的财政保障下稳步推进。
三、多管齐下强化产业支撑,提供就业保障
产业和就业既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打破了村民原生态的生活与生产环境,颠覆了几千年来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会使大部分村民脱离农业生产活动而寻求其它的就业保障。从社区长远发展来看,要坚持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科学的做好产业结构的配套调整,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自主创业,让社区居民搬得进、住得稳、能致富。近年来,受制于城市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向农村转移。新型农村社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该把握这个机遇,围绕城镇市场需要发展服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科学有效破解资金筹措难题。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个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大工程,要想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社区居民、县乡企业、民间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
一是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搭建资金投放平台。政府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反哺农村的高度,切实加大财政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贷款、降低审批费用等各种形式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将政府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支农惠农的项目资金集中在资金投放平台里,除政策规定的必须发放到社区居民手中的补贴外,其他资金由社区平台统一进行管理,并依据社区建设状况和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进行灵活安排。
二是要积极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要拓宽建设思路和探索创新机制,把社区建设中的服务型和经营型配套设施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社区超市、临街商业门面、幼儿园、敬老院等向社会推介,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资捐物、投工投劳,支持和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部分企业、社会组织实行减税或减少上交利润等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是重视金融工具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鼓励各大银行将网店延伸到农村社区中,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专项债券等,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广泛的社会资金,加大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制度创新。社会各方力量要大力扶持农村的社区建设,帮广大农民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家园,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