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客家风情大观园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8137
应辰

  【白鹭古村简介】

  白鹭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县的最北端,毗邻兴国和万安县,是以又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这里至今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浓厚的客家文化。目前为止,白鹭村是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村落,虽历经80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有规模不等的堂屋、祠宇69座。

  白鹭古村

  【白鹭翩飞,以此为名】

  白鹭村之名,很有诗意。据1986年6月版的《江西省赣县地名志》载:宋绍兴六年,钟兴由兴国竹坝迁此建村。钟兴夜梦白鹭,飞此栖息,遂以白鹭为村名。

  能以如此美妙的故事来说明祖地的名由,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族谱中第一个提出这种说法的人很有文化、想象力;二是表明白鹭村人对自己的家乡无比挚爱。白鹭人对家乡的挚爱在这几年白鹭的旅游业开发中得到再次升华,白鹭村内众多的老故事、传说也纷纷走入人们视野。

  【风水宝地,极致民居】

  白鹭村的客家民居,借“祠堂”而独秀天下。白鹭的祠堂大抵高约10米,清一色的黑瓦青砖,威武堂皇。一道道排列整齐的风火墙,飞檐翘角,直凌霄汉。堂内雕梁画栋,玉柱花窗,大大小小的开井错落有致。正厅和偏厅美轮美奂,住房和杂屋秩序井然。官宦人家的祠堂门口排列着圆圆的“龙抱石”和长长的“旗杆石”,上面镶刻着文字、图案,彰显着主人的功名。祠堂之间,于“风水”有碍的巷道路口墙头或屋顶,时不时高悬起一块兽头装饰的“泰石山敢当”的石碑或一尊张牙舞爪的小石狮,借以镇妖驱邪。

  白鹭祠堂从使用功能上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奉祀祖宗神位并举行“辞祖”仪式的祠堂,当地叫上“专祀型”祠堂;另一种是既聚居人家,又奉祀祖宗神位的祠堂,当地人叫“居祀型”祠堂。

  白鹭村民居为砖木混合结构。早些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承重,砖石仅为外围护。晚清时,则大多为立木柱、穿斗式构架,而山柱及两侧外檐柱大都被砖石山墙所取代。这些民居还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雕刻装饰,重点体现在正面大门和天井四周的梁枋构架和门窗格扇处。梁枋构件一般都做成略带弧形,状似新月,侧面也向内砍成略为长方形,有些上面加有饰线,断面比较粗大。枋柱间侧用作承托,雀替多用镂空雕刻的鳌鱼,做工精细,形态逼真。

  窗扇多为推式,上部镂空以便采光,密纹格式多种多样,如柳条式菱花、冰花、工字、双工字等,显得简明规整、大方美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友益堂中的窗扇,其窗的空格中嵌有很薄的云母片,既遮挡视线又有一定的采光功能,银光闪闪,显得异常珍贵。窗下拦板有些是整块木板,有些木板上加些木雕镂刻,不少窗扇中加有腰板,采用浮雕的形式刻有花草虫鱼、人物等。

  白鹭村钟氏总祠世昌堂、钟氏分祠洪宇堂、被誉为“山沟里的大观园”的恢烈公祠、玲珑雅致的绣花楼、犹如出水莲花的佩玉堂、气势恢宏的兰善堂、供奉白鹭村坊神黄飞虎天君及赖公的神像的福神庙、供奉“花神”的仙娘阁等祠堂都是白鹭村古建筑中的佼佼者,它们各具特色,值得细细观赏、体味。

  【王太夫人祠】

  白鹭村当地,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太夫人祠。古时,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影响,祠堂以女士命名者甚为罕见,而王太夫人祠就是一个特例。

  王太夫人系清太学生、布政司理加捐知职便授奉政大夫钟愈昌的副室,也即嘉兴知府钟崇俨的生母。钟愈昌的结发妻子早殁,继室为赵太夫人,王太夫人一直帮助赵太夫人管理事务,后来赵太夫人去世,便由她一人主理家务二十多年。王太夫人一生贤淑,相夫教子,经常劝导丈夫和儿子要为人正直,扶弱济贫。

  她用布衣素食节省下来的积蓄为病人施药,为贫寒者施粮发衣,甚至为死于白鹭村的所有乞丐置办棺林并妥善安葬。王太夫人临终前,唯一念叨的是设立义仓,并把所有积蓄拿出来成全此事,交待儿子钟崇俨,义仓规模要达到一千担义谷,每年用于赈灾济贫,不得留存。

  王太夫人死后,朝廷特下懿命,诰封王太夫人为大恭人,诰赠太淑人。王太夫人祠即为纪念王太夫人而建。其前后二进,天井宽大。二进明台高40cm,从二进后天井可拾级而上二楼廊。一进楼面低于二进楼面,绕天井形成回形楼廊,装修简单、别致。

  王太夫人祠建成后,楼上主要用作义仓储存义谷,楼下则成赤贫子弟读书的场所。大灾之年,大天井成了摆放大铁锅熬粥施粥的场所。因此,王太夫人祠成了当时救难济贫的专门场所,也成了白鹭人心中的一块圣地。

  【人杰地灵,古韵流长】

  白鹭古村客家文化流传千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兴的后代在这片风水宝地上勇于开拓,锲而不舍,闯出了一条“农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指引着钟姓子孙,创造巨额财富,建起一栋栋宫殿式的祠宇,培养出一批批出类拔萃的人杰……

  明清两朝,白鹭村共出秀才568人,其中文武举人17人,知州、知县6人,府、县志主修、分修2人,国子监“正蓝旗教习官”1人。如此众多的人才出自白鹭村,也让这小小的白鹭村声名远播,影响深远。

  【源远流长的客家民俗风情】

  白鹭村还有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流传至今。每年正月初七,白鹭村家家户户点燃彩纸扎的各式“彩灯笼”、“彩纸船”、“彩纸轿”等物品,从祖祠“世昌堂”整队出发,敲响鼓乐,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锣鼓喧天,鞭炮间鸣,一群群赤膊短裤的客家后生们,簇拥着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打轿”,窜到“世昌堂”祖堂上,点烛焚香,礼炮齐鸣,鼓乐喧天,高擎“打轿”,恕吼三声,惊醒祖祠背后五虎下山的龙脉,呼唤全族新年大吉。随后,人潮便决堤似地涌出祖祠,数百名勇士使出吃奶的力气,把“打轿”抢往各自的目标。“打轿”象征“打(大)发”,村民们抢“打轿”需通宵达旦,方能见分晓。

  每年中秋佳节的“火烧瓦塔”,也是白鹭村的一大看点。瓦塔直径2米,高3米,用整块的青砖黄瓦砌成。四孔塔门,高可容身,四个大汉叉着推积如山的松枝杉条,洒上食盐硫磺,把大瓦塔烧得遍体通红,爆竹、鼓乐、呐喊助威声震天动地,直闹至天亮才罢。这种习俗是村民们对当年祖先为反抗元朝暴政,利用中秋节白天走亲戚送月饼的契机,秘密送出起义通知,并于晚上点火烧塔,发布起义统一行动信号的永恒纪念。

  现在的白鹭村没有了白鹭的身影,但这丝毫无损它的美丽。在这偏隅一方的小山村中,至今仍保留着一片6万平方米古色古香、青砖黑瓦的建筑群落。当时,本地村民利用鹭溪便利的水路交通,将山中木竹运往外面的世界贩卖,使白鹭村村民的生活变得殷实富足。白鹭村人把含数字的景观串成了从一到十的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宫(又名三官殿)、四逸堂(又名爱庐)、五福地、六角亭、七姑坛、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它们像珍珠一样镶嵌在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中,为人们世代所欣赏所传颂。

  【典故:白鹭芋子上官席】

  据说,以前白鹭村的芋子从不上酒席,说是“芋子番薯家家有”,只宜自家食用,不宜用来待客。直到清朝年间,有一名叫钟谷的知府,因厌恶铜臭,每次返家省亲,会捎上一些白鹭村芋子送给上司、同僚,还可以应酬人情往来。由于“物以稀为贵”,白鹭芋子一时被奉为席上佳肴。后来,钟谷又将白鹭芋种带到所任地栽种,也许是土壤气候有别的原故,口感终究不如原汁原味的白鹭芋子。在此之际,“白鹭芋子上官席”之说早已盛传开来,打破了不登大雅之堂的规矩。如今的白鹭芋子,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白鹭芋子不仅能做芋包,而且还能做成各种菜肴,如芋子糊、芋子泥鳅煲、米粉芋子、蒸茏芋子等等。

  (编辑/曹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