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清,国家电网清流县供电公司余朋供电所收费员,余朋乡幸福敬老院院长。二十年间,她和已故丈夫共救助赡养了17位孤寡老人,先后为12位老人送终,这些老人基本活过75岁,健在的陈合妹老人今年已96岁。
黄小清博大的胸怀、满腔的真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赞扬。2010年,黄小清入选福建好人榜;2011年初,她获得全国电力行业“2010感动电力十大人物”年度人物提名奖,并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同时,她还被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党组特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全省电力公司党员网络票选为最具风采的共产党员。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先后两次对她的事迹给予长达8分钟的报道,新华社、福建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也给予高度关注。
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幸福敬老院开办于1991年。那年冬天,黄小清和丈夫陈诚文到乡政府办事,正巧碰上两位衣着破旧、步履蹒跚的孤寡老人来领补助。
当时小清心想,这些年丈夫借着改革开放春风赚了不少钱,家里也没负担,何不帮这些孤寡老人安度晚年?于是,他们向乡政府提出想赡养孤寡老人。小清夫妇承诺,只要乡里提供场所,老人们一切生活费用由他们承担。不久,乡里腾出原手工业社的闲置旧房,改作敬老院。
很快小清夫妇收养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传遍乡里。不少五保户都想入住。只要条件允许,小清夫妇就将他们接来。
现年83岁的陈安勇老人,是幸福敬老院的元老,他是当年黄小清从牛栏里捡回来的。陈安勇老人是上世纪60年代从仙游县移民来到清流县余朋乡东坑村的,在当地无亲无故。来敬老院前,他住在牛栏里,一日三餐全靠好心的村民送他点吃的。
有一次,黄小清去东坑村办事,在牛栏里发现了陈安勇。衣衫褴褛、肮脏,消瘦、神色木然……看着老人那凄惨的样子,黄小清心疼不已:“你不知道,老人睡的那个地方连牛棚也算不上,牛棚还有个顶,那是牛栏啊,只是几根栏杆围起来而已,既不遮风又不挡雨,哪是人住的?”当天,黄小清二话不说就把老人接到了敬老院。
1996年,年逾古稀的孤寡老人陈秀莲托人给黄小清送来了盖有村公章的证明,要求住进敬老院。得知情况后,黄小清夫妇马上驱车赶往陈秀莲家。8公里山路,全是临时开辟的伐木便道,崎岖难行。在陈秀莲家,看到老人住的两间木房,木板霉烂,四处透风,仅用塑料布围着遮风挡雨,黄小清夫妇直心酸。临行时,老人舍不得扔下已破旧不堪的生活用具,黄小清含着泪说:“别要了,生活用品我们敬老院都准备好了。”
20多年了,黄小清默默侍奉,精心照料这些老人,从未对老人说过半句怨言,每月,及时为老人支付生活费,先后共为敬老院老人支付了30多万元。入住敬老院的老人,他们除了吃饱穿暖,每个月还有80多元的零花钱。老人每天看看电视,吃完饭去外面和村民聊聊天,偶尔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觉得很幸福。
1993年至2002年,由于各种原因,黄小清丈夫陈诚文经营的企业相继倒闭,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那段日子是黄小清夫妇最困难的时期,一家人的生活和敬老院的开支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一些亲朋好友看到黄小清夫妇赡养老人很辛苦,曾直言相劝:“不要再管那些老人了,你们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了,怎么管别人?”
听了这话,黄小清夫妇只是笑了笑,在他们看来,既然赡养了,就一定要负责到底。
为了不让这些老人受苦,黄小清一家节衣缩食,陈诚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赚钱,实在没钱了,他们就去找亲戚朋友借。老人看病的医药费,黄小清先向医院赊账,等有钱了再去还。“那几年最难过的就是年关,我们最怕债主上门。过年老人要用钱,我们又没有多余的钱还人家,只能一遍遍跟人家道歉。”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黄小清直摇头。
多年来,不管遭遇何种苦难,黄小清都只是一笑而过,一如既往地照顾这些老人,从未中断过给老人的生活费,不让他们受委屈。为了这些老人,黄小清放弃了太多。说起因敬老院老人没有送父亲走完最后一程的事,黄小清满脸愧疚。在父亲病重的三个月里,黄小清拖着因车祸骨折还未痊愈的伤腿,奔忙在医院、单位、敬老院之间,身心俱疲。
2009年关,黄小清的父亲去世,遗体上午刚火化,下午黄小清就赶回来为敬老院的老人采办年货、置办新衣服、打扫房屋。“父亲遗体刚火化我就走了,我很对不住父亲,可是我没办法。我走了,父亲的后事还有家里人操办,可敬老院的那些老人只有我,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会理解我的。”说到这里,黄小清泣不成声,丈夫陈诚文也泪流满面。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的时候,黄小清向老人敬酒,祝老人长命百岁,但想起父亲,她眼泪在眼圈里打转,为了让老人们开开心心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她拼命地忍着……
给温饱更给温暖
为了让这些老人过得幸福,二十多年来,黄小清夫妇一直在不断努力。夫妻俩有了自己的分工,丈夫陈诚文在工作之余做一些生意,给敬老院提供经费,黄小清则在工作之余,全力照顾老人的生活。
每天下班,黄小清总会到敬老院给老人打扫房间,帮老人做饭,定期给老人洗衣服,还经常陪老人吃饭、聊天。
“侍奉老人,不是让老人吃饱穿暖就够了,还需要经常和他们谈心,让他们觉得不孤单才行。尤其是这些孤寡老人,更需要我去了解他们。”二十年,黄小清一直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来敬老院之前,这些老人长时间独居,性格孤僻,和他们沟通成了黄小清最大的难题。刚开始,常常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她也要费劲解释半天,有时候连说带比划,老人才能明白。经过一次次尝试、努力,慢慢地黄小清和老人的沟通越来越顺畅了,老人也从内心真正接纳了这个“女儿”,有什么心事都会和黄小清讲,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
这些老人来自不同的地方,脾气秉性、生活习惯各有不同,住在一起有时候会有摩擦。比如有的老人喜欢捡东西,捡回来就放在房间里,有的老人喜欢干净,不喜欢屋子里乱乱的,两个人就会吵架。吵起来,他们就会去找黄小清夫妇评理。
“有时候半夜睡着觉,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两个‘老小孩虎着脸站在门口,一副要拼命的样子。我们就赶紧让他们进屋来,给他们劝架。”说到这,黄小清的脸上一副又好气又好笑的表情。
现在这些老人在敬老院生活得很安逸。黄小清从来不过问他们的过去,也不会干涉老人的生活方式。在黄小清看来,只有按照老人自己的想法生活,他们才能真正幸福。
尽心尽到终
老人生病是常事,这可难坏了黄小清夫妇。夫妻俩要上班,不可能整天呆在敬老院,老人生病又得有人管,他们只好轮流过来照顾。老人生病吃不下饭,黄小清买来了奶粉、水果罐头,一点一点地喂他们吃。为方便老人看病,黄小清与乡卫生院商量,老人看病,别耽搁,先挂账,每两个月来结账一次。
2010年11月,陈安勇老人得了重病住院,医院告诉黄小清,老人病危要准备后事。黄小清要求医院用最好的药,自己连续三个晚上在医院陪护老人,在经三次输液并服用一个月药后,陈安勇转危为安,小清夫妇转悲为喜。
在敬老院,老人离世是避不开的话题。1992年,83岁的邓钱招老人因病不治离世。陈诚文在县里办事,听到消息后连夜赶回了敬老院。当时,敬老院刚成立一年,年轻的黄小清夫妇没有经验,未为老人准备寿衣、棺木,第一次为老人送终充满了慌乱与恐惧。“老人走得急,什么也没准备,我们当时特别慌。给老人擦洗身子的时候,我挺害怕的。”黄小清回忆说。邓钱招老人去世的第二天,黄小清急忙找人定制棺木、寿衣。由于要得急,工钱翻了一倍,还花大价钱请人抬棺木。就这样,出殡当天,邓钱招老人风风光光地走完了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段路。
20年间,黄小清夫妇先后为敬老院13位病故老人送终。每当一位老人去世,黄小清都会为老人擦净身子,换好寿衣,按当地的习俗,以儿女的身份为病故老人送终安葬。
筹钱建新“家”
20年了,敬老院破旧不堪。为了让老人住的更舒心,小清夫妇打算重盖新敬老院。建设资金需60万元,为了筹措资金,小清夫妇忍痛把敬老院成立时种下,和他们共同度过20年风雨的两棵桂花树卖了用于购置砖块、沙子、水泥等。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6月20日,出门为敬老院采购建筑材料的陈诚文不幸遭遇车祸离开了人世,留给小清母女的是尚未盖好的敬老院、等着领工钱的工人和四个正盼望着住进新房的老人。小清忍着悲伤,很快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坚强的一边处理丈夫后事一边照顾着老人,一边还要担起未完成的工程。黄小清说:“建敬老院,赡养这些老人是我和丈夫的愿望,既然做了这件事,我会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完成丈夫的心愿,直到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的那一天。”
爱心在延伸
黄小清夫妇的善举,得到许多人的赞许。余朋乡余朋村村民王根水激动地说:“自己经济不宽裕,却能省吃俭用做善事,常人是难以做到的。”余朋乡卫生院院长荚儒清说:“小清夫妇很辛苦,很不容易,这种奉献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清流县委宣传部长张建林说,黄小清夫妇20多年如一日义务赡养这些孤寡老人,这个善举弘扬了正气,促进了社会和谐,这份爱心感人至深,难能可贵。
黄小清夫妇的好,敬老院老人都记在心里。老人知道他们很忙,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去麻烦黄小清夫妇。去年正月,黄小清出了车祸腿骨折了,敬老院老人天天去看她,有的老人鸡蛋舍不得吃留给黄小清,有的连自己喂养的母鸡都杀了送过去,还有一位老人没养鸡,就送了个20元的红包给黄小清,被黄小清婉言谢绝后,老人急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去年,陈安勇老人患重病时,以为自己这回熬不过去了,把十块银元送去给小清,作为老人留给子女的纪念物,黄小清没有收,而是安慰老人。“咱把老人当成亲爹娘,老人也把我们当作儿女了。”说起这些,黄小清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黄小清夫妇的坚持,慢慢地赢得了同事、朋友和村里人的理解,大家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余朋供电所员工也常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
照顾老人的这二十年,黄小清没有什么娱乐,不会打牌、不会跳舞,没有出过远门,更没有时间和上初中的女儿沟通。这个美丽的女子,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给了这些老人。这对宅心仁厚的夫妻,放弃了本该富裕、舒适的生活,默默地照亮了这些孤寡老人的人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