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山寨文化”和“山寨制造”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争议,反对者认为“山寨”是剽窃、劣质的代名词;支持者则认为山寨的草根性和平民化不仅能满足消费者低成本的功能最大化需求,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还有人认为,“山寨”要出“好汉”而不是“山贼”,其本身必须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并壮大的路子,只有这样,“山寨”才不至于“速朽”。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我们来看看“公”、“婆”们是怎样说的吧。
赞成派:
山寨是平民化的时尚,
要正视其“鲶鱼效应”
方书安(湖北):山寨文化之所以大有市场,就是因为它适应了广大草根阶层的消费需求。山寨产品虽然不能与名牌精品媲美,但它面向了大众消费者,当所谓的“名牌”高高在上时。山寨产品正好弥补了大多数人的囊中羞涩,山寨产品几乎拥有精品“名牌”的所有功能。而价格极其低廉,让消费者享受高科技的同时,又享受到了实用价值的最大化。
徐立平(贵州):山寨是相对主流而言的,但山寨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有超越和创新。山寨产品的物美价廉,以及对主流垄断市场的冲击,不仅是山寨创新与超越的证明,更是驱使主流市场不断进取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鲶鱼”,从这个意义上说,山寨精神应更多地被定位于创新与超越。
冯天庆(北京):就商业而言,“山寨文化”的粉丝团越来越大,说明山寨文化有其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山寨起义”的背后,蕴涵着某种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那些对山寨产品喊打喊杀的所谓的大牌公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你为什么被山寨打败了?你的渠道优势去哪里了?你的研发团队了解最普通民众的消费需求吗?铺天盖地的广告咋就不灵了呢?
张芳芳(南京):山寨文化之所以能风行全国,皆因为其最平民化的时尚,最全民化的娱乐,它巧妙地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心态,形成一股备受关注的态势。所以说,山寨文化就是大众文化,就是平民文化,就是草根文化。
反对派:
“山寨文化”扼杀创新思维,
不应提倡
李靖(贵州):不知从何时起,山寨悄悄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山寨商品无所不在、应有尽有,现在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还准备成立山寨协会。我认为,山寨不论如何再创作,始终有模仿、假冒痕迹,盗版不容置疑,是实实在在的侵权行为,如果任其泛滥,势必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更给无良商贩提供了生存空间。这种所谓的山寨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倒退,不宜提倡,理应废止。
王邦奎(上海):“山寨文化”假的多、复制的多、盗版的多。最可怕的是所谓的“山寨”都打着民间文化与草根的旗号,但干的事很多都是盗版、造假。
白凯越(西安):许多的山寨产品完全是市场经济的害群之马。以“三粮液”冒充五粮液,以“康帅博”装扮成康师傅,这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林丽华(深圳):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做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商品、建筑和人的山寨品。设想中国的1 3亿之众,什么样的世界知名人物我们山寨不出来?这样下去,只能变成一场荒诞的闹剧,而中国也会成为所有国际品牌却步的市场,国内真正的品牌也会被这些冒牌的山寨产品淹没,最终受害的就是绝大多数消费者。
孙俊凤(山东):“山寨”产品毕竟是以模仿为核心,一定程度上会对知识产权产生侵犯。如果我们对“山寨”过于宽容,我们的社会就会为“山寨文化”生长繁荣提供土壤,扼杀创新思维。而且“山寨”是不是有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还有待探究。
建言派:
创新是山寨的唯一出路
彭勇(贵州):看一下日韩企业的成长史就会发现,其发展的初期也运用了大量的山寨手法。比如索尼公司,早期就是将国外的产品买回来解剖研究,然后消化其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种组合创新,继而向市场推出比原版功能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这么看来,要想避免山寨成“山贼”,除对山寨企业的必要约束不能少之外,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适时的帮扶就显得尤为重要。
夏伟(湖北):在农村集贸市场也有很多山寨商品,尽管“出身不正”,但是价格低廉,质量也尚可,很受农民的青睐;相反,一些正规品牌在农村市场却难以立足,因为这些商品太贵了,农民买不起或舍不得买。窥一斑而知全豹,山寨商品能够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其价格和质量定位符合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尊重大多数民众的民生需求,顺势而为,与其给山寨商品贴上“假冒违法”的标签,不如对其加以引导,让山寨商品成为“正规军”。
王睿(四川):我们不要拿山寨当时尚,也不要谈山寨而色变,因为只有创新才最具有生命力。对于山寨文化,我们不妨趋利避害,既规避其侵犯知识产权“恶”的一面,又善待并发扬其创新精神这“善”的一面,才不失为务实明智的态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