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道德教育作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23958
林吉明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急剧变化。在社会急速转型之下,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被冲垮,但新的道德体系还未建立。国家的强盛、社会的稳定,均离不开道德的维系。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着中国家庭世代相传的传统道德,对个人道德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探究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以及传统家训的德育方法,对当代道德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传统家训;当代价值;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了深刻变革,各方面建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成就,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并持续着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然而,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来势汹汹的文化渗透和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没能留给中国足够的时间构建起自己的道德精神体系,人民在物质水平得到空前提升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现代性精神变革的痛苦。中国世代相传的传统道德淹没在了时代的洪流之中,公民道德的缺失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所面临的的严峻考验,同时也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深厚的文化支持。道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加紧对社会道德的建设,正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传统家训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其所蕴含的关于个人修养,家庭关系,社会处事方面的内容,起到了帮助个人修身养性,推动家庭繁荣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团结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思考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使其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一、传统家训的含义

  在古代中国社会,“家”的成员不仅是包含父母子女,更包括所有旁系、直系血亲,“家”即是指整个家族。家族会有各自的族谱和宗祠,族谱用以明确自身血脉归属,宗祠用以保持对祖先的敬仰。此外,家族还有家训,以教育子孙后代,明纲常人伦,增强族人荣誉感。在古代中国,“家”是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担负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口资源的增加、社会教育等责任。而传统家训在家庭中则起着教育后代、调节家庭关系的重要作用。

  那么何为传统家训?其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庭训、庭浩、家法等,是古代中国宗法社会里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1]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为精神核心,结合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的产物。目前,对于传统家训,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陈瑛、温克勤等人认为:“家训、家诫是父祖用文字或口语告诫、训示子孙和家人的。”将“家训”的范围仅限于“家庭道德教育”。[2]在《家范志》中徐梓则将其定义为:“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旧时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或族长为族众所规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3]对于传统家训,虽然学者们的理解有所偏差,但是根本内容却是大同小异,包括长辈对子女、后辈的教育,对家国天下的重视等等。

  二、传统家训的德育内容

  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的传统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文化為入世之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体现儒家思想的传统家训,其内容也多数是围绕着这四个方面。

  (一)修身之法

  古代仁人志士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认为人生在世就要有所作为,因而在传统家训中对修身提出了崇高的要求,将传统家训作为修身的重要手段,并用以教导子女后代要立志勤学养德。嵇康在临终之前为儿子写下《家诫》,第一句就是“人无志,非人也”,[4]哪怕自身命不久矣也不忘教导儿子要树立远大志向,甚至直接将立志作为了修身的根本所在。唐太宗李世民在家训中告诫后继的皇帝要树立起比自己更高的榜样,“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5]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家训中类似的立志论述不胜枚举。但是空有鸿鹄之志,而无经世之学,再波澜壮阔的理想志向,也不过是海市蜃楼,因此,有所作为不仅需要远大志向,更需要勤学上进。所以在中国的传统家训中就有不少勤学之言。汉高祖刘邦发现太子刘盈文字还不如他时,告诫刘盈“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6]北宋颜之推特意在《颜氏家训》中设立《勉学》篇以教育子孙后代,其中写道:“自古明王圣帝,尤须勤学,况凡庶乎!”[7]通过勤学,以窥先贤之行,以学圣贤之道,以修自身之德,把握立志所需的怀瑾握瑜之品性。“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8]勤学不仅是为世俗功名,更是为自我内心道德境界的提升,培养君子的德。中国传统家训中的立志勤学养德,三者不是分裂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良性互动,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效果。

  (二)齐家之术

  中国有句老话“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切根本之所在,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家庭的治理,在中国古人的心中,治理不好“小家”的人,是没有资格治理“大家”的。因而,中国的传统家训历来重视齐家之道。家庭之治理,归根结底是亲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亲人之间的团结和睦。在各种家庭关系之中,夫妻关系尤为重要,这是家庭的基础,人伦的开端,因此,传统家训为夫妻关系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礼仪规范,而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的封建社会里,女子多为男性的附属品,因而在夫妻关系中更多的是要求女子的柔顺。如“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9]“妇人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也。”[10]等皆为此类论述。除了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中纵向有父子关系,横向有兄弟姐妹关系,构成一个大家族。传统家训在处理家族关系时强调“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11]“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不仅需睦亲,也离不开勤俭。这在传统家训中就有不少体现。如曾国藩对农业劳动的执着“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12]如颜之推对勤俭朴实的推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

  [13]睦亲勤俭,是兴家兴国的重要手段,也是齐家传家的传统美德。

  (三)处世之学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是家庭的延伸。人总是要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不免会在社会上与他人有所交集,那么如何为人处世则尤为重要。中国的传统家训一直都注重对后代“德”的培养,强调“和”的重要,在与人的交往中也要求以德交友,宽以待人。颜之推就告诫子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交友要近善远佞,以德为准。袁才则提出“与人交游,无问高下须常和易,不可妄自尊大,修饰边幅。若言行崖异,则人岂复相近。”[14]告诫与人交往要和颜悦色、与人和善。家庭向外延伸最先接触到的就是邻里,无论哪个朝代,在中国的社会关系里,邻里关系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邻里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活的幸福,因此在古代的传统家训中从对“睦邻”的强调从不缺席,列如“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15]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与长处,理解和包容他人的缺陷与不足,以德会友,和而不同,这就是中国传统家训留给我们的处世之道。

  (四)为政之道

  儒家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最基本的部分,是对个人品质的锻造,齐家是通过对家庭的管理进而学习管理社会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理想追求。在古代的宗法制社会里,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下,家庭的风气对国家的发展起着深刻地影响,以儒家文化为精神核心的中国传统家训,自然也会融合进精忠报国、勤政为民,造福百姓等为政之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诗人陆游临终之时未能收复失地的遗憾,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蚤夜色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16]则体现了郑文融对子孙要爱民如子、造福百姓的殷殷嘱咐。中国传统家训所体现出的这些为为政之道,凝聚成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一部分,召唤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成就不朽伟业。

  三、传统家训的德育方法

  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中国传统家训不仅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内容,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教化的形式上形成了一套独特又有效的方法。时至今日,这些方法依旧值得我们借鉴。

  (一)以身作则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简单的机械模仿开始的,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教育者一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深刻影响着受教育的一方,“儿童之性犹池中之水,决之东边则东流,决之西边则西流。”[17]倘若父母长辈的行为不端,那么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也就不可避免会受到负面影响。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家中长辈的垂范作用比任何虚无缥缈的名士贤臣都更为直观,更为现实。因此,中国的传统家训历来就十分重视树立教育者的榜样作用,要求教育者自身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二)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由于生活环境、人生际遇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性格、资质上会有所差别,相应的在教育上也应有所针对,因材施教。传统家训中就比较注重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将大环境下的普遍性与个人差异的针对性相结合。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中就是针对家人各自的问题给予不同的指导。了解受教育对象,根据其自身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教育,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今天也是非常具有借鑒意义的。

  (三)严慈相济

  “严”和“慈”讲的是在教育后辈过程中的严格和宽松的问题,中国的传统

  家训主张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家庭教育中,只讲严不讲慈,会使子女畏惧,只讲慈不讲严,则会使子女德行丧失。司马光就十分提倡在后代的教育中严慈并重的做法,他在《温公家范》中指出“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在教育上只有严慈结合,才能具备大义和亲情。

  四、传统家训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传统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之一,它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列如对女子的歧视,家长的专制等,最鲜明的表现就是“三纲五常”。但是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关系、社会风气等起到积极作用,其中优秀的部分依旧可以古为今用,为当今的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一)引导个人树立正确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明辨是非的思维基础,生而为人,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下,人才不会走弯路,走邪路。但是,自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冲击之下,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开始盛行,人们的价值观被扭曲,感觉空虚、被动,沉迷于虚幻的世界,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需道德。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家训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颜氏家训》就教育后代子孙当个人利益、家族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当三者利益未有冲突时,就要勤学务实以立身处世。《朱子家训》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婚姻观,“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嫁娶应以品性为准而非金钱,这也是对我们当下婚嫁索要重聘的一个提醒。《袁氏世范》则体现了正确职业价值观,“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人无业则不立。

  (二)丰富家教内容,维护家庭和谐

  我们一直在呼吁要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但最终还是分数决定一切,不少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科学文化知识才艺的教育,却忽略的德行的培养,造成了一些孩子的性格扭曲,变得自私自利、极端、张扬跋扈,不仅不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甚至给家庭乃至社会埋下了隐患。传统家训的内容,大多重视对后辈的德行培养,多涉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教育子孙要立志勤学养德;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要与邻为善、以德交友;要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等等。这些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而父母与孩子的天然血缘联系,让父母总是无条件的竭尽所能去爱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再加之现在有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就使得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往往过于宽容和放纵,孩子也渐渐变得目无尊长、肆意妄为;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了让子女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许多家长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棍棒教育”,社会上“虎妈狼爸”就是此类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与父母關系紧张。传统家训讲究严慈并重、爱教结合,对于改善现代家庭溺爱、严责的误区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维护家庭的和谐关系有着积极作用。

  (三)优化社会风气,建设良好道德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是一种不可忽略的重要教育资源,它能在无形之中感染和引导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通过耳濡目染而深入受教育者的精神内核,比任何的空洞说教、耳题面命都更有效。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传统家训的独特历史功用使其在家教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家庭教育环境的塑造,更应注重家训的作用。

  社会是一个个小家庭构成的大家庭,社会的道德建设离不开家庭的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以从家庭的道德建设入手,将二者融合,把社会公德融入家庭教育,使社会的普遍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人的信念。中国传统家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我们更需要注重传统家训的作用,发挥家庭德育教育的基础作用,批判继承传统家训,发扬光大优秀传统家训,内化到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之中,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3]孙永贺.传统家训文化中优秀德育思想的现代转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陈瑛,温克勤.中国伦理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376页.

  [4][6]陈明.家训[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

  [5]帝范[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

  [7]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8][13]孙奇逢:孝友堂家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9]朱子治家格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0]温公家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11]钱氏家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12][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14]袁氏世范[M].北京:商务印书社,2017.

  [15][16]郑氏规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17]戴素芳.传统家训的伦理之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53页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