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1月底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抢购双黄连热潮。本次“双黄连抢购热”是在多种因素交织下产生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其中既有因事件重大、社会环境紧张、信息模糊导致的流言传播,也有以寻求行为参照和避免对偏离的恐惧为心理基础的从众心理,折射出疫情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态。针对这一群体性非理性事件,需要政府、媒体、专家、个人多方联手,降低此类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共同预防和应对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打赢抗“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黄连;抢购热;流言;从众;群体
2019年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全国民众措手不及,而随着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抢购热也“如期而至”。伴随一则“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的发布,国内又一次上演了同“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时抢购食盐类似的抢购双黄连事件。这种典型的“群体性非理性事件”反映出人们在重大社会危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探究这一群体性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我们降低此类事件发生的几率,减少类似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缓解社会环境相对紧张时期人们的精神压力,便于政府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一、疫情下的双黄连抢购现象
2020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发布了一条消息: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一夜之间,全网双黄连售罄,连兽用双黄连也被抢购一空,更有甚者对双黄莲蓉月饼也一并“下手”。在线下,许多市民不顾感染的危险,冒着严寒连夜在药店前排队购买,这其中,一部分人是主动抢购,另一部分则是在身边人的驱使下“被迫”加入了抢购大军。排队买药过程中,有人被挤倒在地,有人为了买药大打出手,有人甚至因此感染了病毒——河南郑州一确诊患者仅在2月2日前往一大药房购买双黄连时外出过,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1]
然而,事情很快发生了反转。“国是直通车”连夜采访了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对方对于早前媒体这一报道情况支吾不清:“双黄连有抑制作用是初期发现,对病人如何有效,还要做大量实验。抑制病毒的说法不能太拔高,科学的事情我们不想说得太过。”[2]于是第二天,各媒体和网络平台几乎又同时发文,提醒市民不要盲目搶购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
从媒体的反应速度来看,想要求证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并不难;对于抢购双黄连的市民来说,只要肯静观一会事态变化,多一些追问和质疑,这种大规模抢购热或许可以避免。然而,理性一再输给盲从,狂热的疯抢不仅造成了社会的恐慌、市场秩序的混乱,也给疫情防控带来负担。疫情是一面镜子,折射社会百态,国人必须郑重审视自己,反思这一群体性非理性事件背后的促成因素,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双黄连抢购热”现象的影响因素
这次双黄连抢购热潮是在多种因素交织下产生的,折射出疫情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造成本次“抢购热”的因素可以从流言的传播以及从众心理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抢购热”受流言传播的影响
流言是指没有确切的可信依据而在群体中相互传播的信息。苏联学者谢克芬认为,流言是社会情绪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实环境具备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人们受流言的影响,容易夸大事物的负面性,行为倾向趋于非理性化。
1、事件重大,与人们关联度高
流言的生成与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件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突发的重大疫情来势汹汹,蔓延速度之快,短时间内感染的人数已经过万,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被感染的风险,然而目前医学界对新冠病毒的来源、疫情的发展趋势及其治疗方案认识都十分有限,尚未找到能治疗这种病毒的特效药,也没有研制出有效的疫苗,谁也不能保证一旦染上这种病毒后果将会如何。武汉封城、“全民隔离”,更是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疫情面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当大范围的人群出现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一方面,由于对新型病毒知识的缺乏,人们感到心里没底;另一方面,随着新增病例、死亡病例的日益攀升,许多人心中对新冠肺炎风险的预估比实际情况要高得多,有的人甚至出现了癔症,明明没有感染病毒,也出现了和感染者相似的症状。此种消极暗示的作用下,大批人胡乱猜疑、偏听偏信,以至于“病急乱投医”也就不足为奇了。
2、社会环境紧张,民众恐慌
著名恐怖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说过:“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则来源于未知。”[4]疫情期间,全国人民“禁足”在家中,学校停课,企业停工停产,社会环境相对紧张,处于人人自危的状态。人在面对危机时心理比较脆弱,急于找寻依靠,我国历来有中央集中力量、协调各方的治理传统,在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时寻求政府帮助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本能反应。所谓“大道不畅,小道必猖”,若此时政府没有及时表态,不能对信息做出官方证实的话,流言便会甚嚣尘上,甚至出现无中生有的谣言。双黄连可抑制病毒这一新闻是媒体经由网络发布的,而政府制定决策、发布消息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政府证实消息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群众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在面临未知的恐惧时抓住已知的稻草,是人之本能,双黄连可抑制病毒的消息一出,人们仿佛瞬间看到了“救命稻草”,由此,抢购双黄连成了人们试图消除恐慌的途径和发泄情绪的出口。
3、信息模糊且不对称
网民群体对网络事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小觑,一件事若是最先在网络上开始被讨论,互联网的信息放大效应与网民的社会情绪融合在一起,会推动事件的发酵、扩张,甚至影响整个事态的走向。互联网碎片化的交流方式使人们的人际关系网络范围更广,但也正是由于其这一特性,造成了人们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掌握信息相对较少的一方往往容易听从于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发布“双黄连可抑制病毒”这一新闻的人民日报微博账号主体拥有庞大的“粉丝”数量,在国内也有颇高的话语权,网络平台特有的即时性和高互动性使这一消息在发布瞬间就收获了大量关注,加上信息转发便捷、扩散迅速,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这一消息便“无人不知”。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依赖的几乎都是人们以亲友为主的信息传播链,信息的信度也因此得到了强化。[5]面对一个几乎人人都在奔走相告的新闻,并且是人民日报这样的“大v”发布的消息,很难有人能做到“旁观者清”,去质疑消息的可靠性,大多数人都会跟风转发。渠道的非“正式”性和传播者责任的匿名性极易造成信息的扭曲和失真,[6]使流言内容带有主体意志性和夸张性,为“乌合之众”的“狂欢”提供了温床。
(二)“抢购热”受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学现象,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7]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许多人在心理上没有防备,出于寻求行为上的参照以及避免对偏离的恐惧,人们对“双黄连可抑制病毒”这一传言来不及作出理性的思考,便在周围人群的驱使下加入到哄抢之中。
1、寻求行为上的参照
20世纪30年代,谢里夫曾做过研究从众行为的实验,得出“在缺乏必要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向他人的想法靠拢”这一结
论。[8]一个人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始终是有限的,不可能完美地适应每一种社会情境,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自身局限性,必须从其他途径,例如他人的行为,来获得对自己行为的引导。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往往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认为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尤其是在个体信心不足、自我评价不高的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渴望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寻找一种行为上的参照,这样就导致了从众心理的产生。“双黄连可抑制病毒”这一新闻一出,很快就有人开始抢购,当抢购的人形成一个具有规模的群体,其行为对个人而言就具备了一定的参照性。实际上,这是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导致的。当上海药物所对此事作出回应,证实双黄连对病人的疗效还要做大量试验时,人们便停止了这一抢购行为。
2、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法国学者勒庞是这样描述群体的:“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姑且把它称为一个组织化的群体,或换个也许更为可取的说法,一个心理群体。”[9]这样的集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个性的消失。个人一旦融入群体,通常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状态,因为群体不仅有自己的规范,而且会借助这种规范的力量,对身处其中的个人造成一种压力,使个人与群体保持一致。群体首先在数量上产生个人无法抵抗的力量,迫使个人屈服于群体,在这种情形下,个体的自主性便会被占统治地位的集体思想湮没。个人往往很难察觉到这种变化,并且会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即使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群体的情绪化和低智商化行为。因为如果不从众,往往在群体中是不受欢迎的,这是一种对偏离群体的恐惧。这种情形下,要坚持己见,甚至跳出来指出抢购双黄连这一行为是不合理的,对于一个和周围人群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个体来说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
三、针对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
本次双黄连抢购事件具有鲜明的非理性特征,不仅对民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也给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事件的起因及发生过程涉及到多个主体,个人、有关专家、媒体,甚至相关的政府部门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事件进行全面解读,根据不同的主体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应对,对于凝聚社会力量、助力打赢抗“疫”攻坚战是十分必要的。
(一)相关的政府部门:关注民众情绪变化,稳定民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部门在处理过程中必须实时关注大众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把握民众的心理特征,以便后续开展针对性工作,日后对同样的危机进行预防。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政府部门在采取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时,首先要做到信息公开、政务透明,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消除群众的质疑和猜测。其次,政府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和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接收信息反馈,敏锐关注民众在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严惩散布谣言行为,对民众的焦虑、恐慌心理进行安抚,稳定民心。最后,要掌握市场灵敏的变化动态,严厉打击趁疫情之机哄抬物价、恶意囤货的不法商贩,维护好市场秩序,消除非常时期威胁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恢复公众的安全感。
(二)媒体:准确用词,谨防误导大众
参与本次抢购的人里面,很大一部分是看了人民日报发布的新闻后而采取行动的。民众普遍对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深信不疑,尤其是在人心惶惶的疫情时期,官方媒体势必会收获比平日更多的关注。这次双黄连抢购事件也提醒官方媒体,必须时刻注意保持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发布新闻时,对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一定要经过求证。其次,媒体发布新闻所用的表述方式应能使大多数人接受。大众对信息的解读总会有偏差,就这一次发布的“双黄连可抑制病毒”新闻来说,普通人在看新闻标题时可能很少会注意到“抑制”和“预防”的区别。媒体在日常报道中除了要做到尽量公正客观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民众接收消息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在披露较为专业信息的时候应该考虑得更加周全,在发布可能因公众误解而引起盲目抢购的信息时,要配以相应的科普,否则可能会加剧民众在信息大潮中的选择困难感和焦虑感。当然,在由于表述不到位和引起误解后也要第一时间澄清误解,请权威专家科普常识,扫除不良信息,疏导民众远离过度敏感情绪和不良信息的困扰。
(三)专家:遵循职业操守,慎重发声
近些年,“专家”一词在人们心中越来越贬义化。不少专家违背科学常识,发表观点,推出产品,结果却屡次被现实“打脸”。过去的几年里有些人被一些所谓的“神医”蒙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们对专家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在关键时期,专家要发声也必须更加谨慎、负责。现代医学体系里,化学药物研发不仅投资大、风险高,且周期长,要证实一个药物或疗法的有效性是需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和繁琐的过程的。在此次事件中,上海药物所尚未经过严格的临床药物学流程实验,没有经过大量患者的临床试验,就贸然对外宣称双黄连口服液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之后面对媒体的再次求证,态度也是支吾不清,又引来一片争议。在疫情严重的非常時期,权威机构对外发布药物信息必须慎之又慎,以免因言论不恰当误导民众,也将自己置身于舆论漩涡。
(四)个人: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理性思维
面对重大疫情,多数人会丧失用科学、理性的方法来看待问题的能力,容易用直觉式、非理性的思维来考虑问题,本次抢购事件也映射出我国民众科学常识和理性意识匮乏的现状。基本医学常识缺乏,辨别信息真伪能力不足,加上流言的传播速度又远快于真相的披露,人们抱着“反正双黄连也不贵,不买白不买”、“万一能用得上”的心态,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这次抢购热潮。如果人们肯冷静下来仔细阅读几遍新闻内容,稍加分辨,就会注意到新闻中说的只是“初步发现”双黄连对病毒有抑制作用,并且是对病毒有“抑制”而不是“预防”作用,可能就不会盲目哄抢了。我们要建立具有良好风气的社会,避免这样的非理性事件再次发生,就要从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做起,平日通过读书学习增加自己的常识储备,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警惕消极心理暗示的负面影响,获取信息要通过官方渠道,看到具有煽动性的信息多追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在舆情复杂的时期做到理智判断,理性消费。
四、结语
面对公共疫情,除了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社会必须注重涵养理性。疫情期间,整个社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民众难免会有不安全感、不信任感等情绪积累,要缓解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多方联手。政府、媒体和专家在这种大众神经紧绷的时期,对于看似利好的消息的发布必须慎重,防止刺激和误导群众;普通民众在对疫情保有适度恐慌和警惕的同时也要保持头脑清醒,避免在不稳定情绪的影响下做出不理智行为。病毒蔓延之际,既要治疫病也要治“心病”,最大限度地降低群体性非理性事件的发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携同各方齐心协力、战胜疫情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央视新闻.郑州一新增确诊病例:仅为抢购双黄连外出过[EB/OL].环球时报,[2020-2-15][2020-04-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609562552773143&wfr=spider&for=pc.
[2]夏宾,郑莹莹,范思忆.双黄连到底能不能抑制新冠病毒?[EB/OL].中新网,[2020-02-01][2020-04-07]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2-01/9074877.shtml.
[3]蔡志强.危机情境建构与社会管理创新———基于流言谣言的传播机理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2,(03):99.
[4][美]H.P.洛夫克拉夫特.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
[5]叶明昌.网络背景下的社会谣言及其社会控制[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6):20.
[6]陶榕.流言评价与社会控制[J].中文自学指导,1996,(06):36.
[7]乐国安,管健.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8]Michael Hogg, Graham Vaughan. Essentials of Social Psycholog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9.
[9][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作者单位:中國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