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逐步推广实施,将德育渗透寓于语文教育教学中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將德育渗透在教学中发挥中解决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就不得不提到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语文与德育教育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准确把握语文课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则成为落实德育渗透的关键点,本文将基于此开展相关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一、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
(一)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握好知识的传授,还要完成思想教育。这就体现出小学语文课中德育渗透的科学性。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课堂知识已是重要的环节,而思想教育本身就是复杂而特殊任务。这种德育渗透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既不能影响其对课堂知识的把握,又不能添加学业负担。要求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做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将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同时也不能忽略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尺度,做到有的放矢、不偏不移。
(二)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的艺术性
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必须具有艺术性。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只能来源于教材,从教材中引出。对于教师来说德育渗透的内容不能随意安排,必须灵活运用教材,真正做到将教材内容与德育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德育内容渗透的时间不能随意安排,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制定的位置出现德育内容。不仅如此,对于德育渗透的形式、方法都应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有一种新鲜的血液注入体内的感觉,让德育渗透的种子深深扎入到教师和学生心中,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美丽绽放。
(三)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不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德育上有提高。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收获语文知识,还应在道德上有明显的提高,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良好的品格,如爱国爱人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就能拥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须具有时效性。作为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中要不断追求这个目标,这就需要不断开发德育渗透的多种途径、让语文课充满活力,知识和德育之花共荣。
(四)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的差异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信念尚未形成或才刚开始形成,道德判断逐渐由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这时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孩子心理的发展。更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单一的个体,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那么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中,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也需要有针对性,班级与班级间需要不同的德育渗透手段。而学生与学生间更需要不同德育渗透方式。语文学科中那个教师进行德育渗透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更要做好德育渗透前的调查,有根据的渗透,有目的的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受益者。
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德育要求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语文课必须具有影响和渗透德育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不仅具有传承语言文化的作用,也对德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利于开展德育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一方面,它继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理论传统,即“文以载道”。中国的两千年多年的文章典籍,大多以德育思想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小学语文课标也体现了时代特点和要求,在语文学科中,将德育放在了学科教学的首位。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讲述了五位战士英勇奋战,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的革命故事。课文中班长马宝玉的动作描写很到位,教学中让学生找到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体会班长马宝玉的英勇歼敌、机智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中华民族的人民面对日寇顽强抗争的革命精神。
“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中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①
这是指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树立高远的共产主义理想,在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讲述的是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为了西部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虽然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天气恶劣、高原冻土、极度冻土的困难,但通过自己的高昂的斗志、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克服,终于建成了拥有“世界九最”的青藏铁路。通过对“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语句的分析,发现修路大军每当遇到困难时就呐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当战胜了一个困难是又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种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读文、析文是培养学生像这些建设者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佳途径。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家里》一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父母在家里看报、看电视,首先要做到不打扰,这就是尊敬长辈的表现。其次课文中提到“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教师要抓住“我给他们送上水果”背后隐藏的德育内容,孝敬长辈的具体表现可以是为他们端来可口的水果,并教育孩子们回家想书中的主人公这样做。
课文《搭石》展现了农村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给予他人方便、帮助他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语文课文中存在大量的课文渗透出德育内容,结合新课程标注中规定语文教学需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追求高尚目标的人生观。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参考文献]
[1]陈晓霞.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苑教育,2018,000(017):37-37.
[2]严珠那姆.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语文课内外,2018,000(009):108.
[3]李琪.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思考[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8,000(012):2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