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提高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质量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7288
刘君

  摘 要:人文关怀教育是通过对精神层面的正面影响,激励和引导学习者将其内化,形成自我道德人格并影响其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本论文以医护类高校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现状和高校现有的人文关怀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方面的问题以及现有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尝试提出新的培养策略,探索构建符合“健康中国”发展要求的人文关怀教育机制,为社会培养富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型医护人才。

  关键词:健康中国;人文关怀教育;医学生;质量研究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报告里。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了“健康中国”的理念,指出不仅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要让群众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由此可见,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就必须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宗旨意识强,沟通能力强,切实关心、关爱病人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型医卫类人才。

  1. 医学生人文医学教育培养现状

  1.1? 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现状分析

  人文关怀是医学回归其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本质要求,培育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是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在教育体系中存在一定缺陷,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医学生与病患沟通不佳,没有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忽视患者心理需求,医学生人文关怀的素养仅停留在书本,没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给医护类高校的人文教育敲响了警钟。

  1.2? 高校现有的人文关怀培养模式分析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一站,医护类院校是高校中职业定位最明确的,培育的人才都是会进入医疗卫生事业的工作者,培养的医学生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对人的关怀、关爱、关注的人文关怀精神。目前在医学人文教育仅仅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理论灌输,形式单一,效果不佳。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必须创新教育模式,提高高校人文关怀的教育质量。

  1.3 人文关怀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社会环境的和谐、医疗环境的净化是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基础。但是近年来,多起恶性伤医事件的发生,医患矛盾的深化,使得医护人员的执业环境越发严峻。在校医学生会对自身职业道路感到迷茫与困惑;在岗医卫工作者会降低自身工作热情,担忧自身生命安全和职业前途;医卫类院校可能会丧失优质生源。由此可见,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亟待加强。

  2. 影响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质量的因素

  通过抽样访谈和问卷调查,选取了我院护理专业2018级三年制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影响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学生个体差异性、课程设置的倾向性、学生陷入信任危机、教育者人文关怀理念缺失等。

  2.1 学生个体差异性

  调研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与学生自我概念、自身照护经历、家庭氛围、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对教育环境的满意度、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男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普遍低于女生。大部分女生相对而言情感细腻丰富、技能操作较细致温柔,人文关怀理念更能贯彻到临床实践中去。家庭氛围融洽、父母对子女关心程度高,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相对较强。对护理专业认同度高、对学校教育环境满意的学生,整体关怀能力较突出。

  2.2 课程设置的倾向性

  医卫类院校的必修课大多围绕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重点考察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这些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学生课业压力大。以2018级三年制学生某一学期的课表为例,8门课程,有6门为专业课程,其余2门为人文类课程,课程比例倾向性明显。医德教育开展形式单一,存在形式化倾向。

  2.3 学生陷入信任危机

  现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更迭频繁,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信仰缺乏、价值观偏离、关爱意识淡薄、冷漠孤僻、责任感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当今各行各业都在追求所谓的“业绩”,这一观念无疑增强了人们的功利性,一些行业无底线的行为在蔓延,必将使那些原本守规则、讲诚信、乐助人的医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一系列社会现象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偏离便诱发了医学生的信任危机。

  2.4 教育者人文关怀理念缺失

  医卫类高校的大多数教育者是医学出身,理科性思维,忽视了隐形德育课程这一重要的德育阵地,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医德教育的唯一方式,教育形式单一。他们更热衷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重视考试成绩、就业率达标等硬性指标。校园内、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少之又少,学生缺乏关爱,从而导致他们工作后在与病患交流时不善沟通、羞于表达、吝啬付出。

  3. 提升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质量的途径

  “健康中国”构建的核心是医疗,好的医疗就需要好的医护人才。在现有的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改善医学院校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人文關怀能力,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强调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打造一支医术、医德俱佳的高素质医卫队伍,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3.1? 结合临床实习,注重医学知识教育与人文关怀教育协力并进

  现下有部分医学类院校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医学人文教育,造成医学生综合素质低下,人文关怀素养不足,无法实现学校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目的。对医学生的教育,应当是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共同教育。更重要的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德才兼备的医学生必须得经历临床实习才能逐步完备。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德理论知识必须通过临床实习得到应用,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医德的内涵。

  3.2? 学校制度保障为人文关怀教育保驾护航

  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离不开学校制度的保障。校规校纪可以规范医学生在校的言行举止,那么同样的,医学类院校应该针对当前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不足的状况制定医学生医德行为规范。医德行为规范应当设定各项检测标准,检测医学生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

  3.3? 完善课程体制建设

  医学类院校应该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教育的学科体系建设,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采用演讲、讨论、辩论、小论文、戏剧表演等方式来进行考核。同时,医学类院校教师应当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将人文关怀理念深入到医学课程中去,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3.4? 重视隐形德育教育,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实现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目的,必须将医德理念渗透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必须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隐形德育教育成果。医卫类院校可通过学校、班级和社团的活动来开发好第二课堂,比如“寻找最美护士”、“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演讲比赛、“天使的微笑 患者的依靠”礼仪风采大赛、5·12国际护士节之“最美的微笑”系列活动等,或者在班级内针对“如何处理好医患纠纷”、“怎么看待恶性伤医事件”等主题展开辩论赛等。在学校范围内营造和谐温馨的人文关怀氛围,有助医学生的成长成才。

  3.5?? 邀请抗疫一线毕业生代表回校讲座,与学生现场交流

  怎样提升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质量,那么,没人会比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更有发言权。医卫类院校应当每年邀请学校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母校开展相关主题讲座,用自己的亲身体会为医学生们阐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此次参与武汉抗疫一线的毕业生代表,他们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骄傲和自豪的。他们的亲身经历,就是学校医德教育的最美阐释。

  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将人文关怀教育定位在医学生这个群体,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健康中国”发展要求的人文关怀教育机制,在高校教育中把人文关怀融入专业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等方式,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医德医术俱佳的医护人才,从而为民众提供更暖心的、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爽. 医科类高校医德教育的人文性缺失问题省思[A]. 高教学刊, 2096-000X(2016)23-0234-02.

  [2]徐敏纹,靳蕊,刘莹,刘洁. 医科实习生人文关怀能力的调查分析[A]. 继续医学教育,2016, 9(30).

  [3]章新琼. 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系统思维[A]. 卫生职业教育,1671-1246(2018)13-0012-02.

  [4]陈瑜.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方医科大学.2017.6.

  [5]赵婧.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与重建[J].人才资料开发. 2015年第2期.

  [6]褚著源、周小华、刘群英.思想政治教育與医学人文关怀的比较、融合和启示[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34)5:108-112.

  [7]叶子辉、王兆良.多向度医学人文关怀理论初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5.10(70)373-380.

  [8]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1(2)33-3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