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每门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必备内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边界、理论依据和实践需求三个方面把握两者的关系,以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部;关系
2014年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并選择了部分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等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了全面指导。短短六年时间,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本文就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做三点思考。
一、明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发展的课程边界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思政课程既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政寓于各类课程之中,做到所有课程都能发挥思政功能。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都有其边界,如果边界模糊,很容易将课程思政都变成思政课程。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边界问题。通过对比《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纲要》可以看出,要能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并形成协同效应,必须把握三大边界:
一是课程地位的边界。《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显性课程,高职院校要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纲要》要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表现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其要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则必须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是课程体系的边界。《意见》提出高职院校思政课由两类组成:一类是必修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三门;一类是选择性必修课程,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纲要》提出要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建设不是要求新开一门课或开展一些教学活动,而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所有高校、教师、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为了避免把课程思政变成思政课程,就一定要明确两者的课程体系边界,例如这几年部分高校开始的“深度中国”、“大国方略”等等课程,这些课程到底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一定要界定清楚。
三是课程内容的边界。对比《意见》中思政课程的课程内容和《纲要》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意见》比《纲要》多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和“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少了“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容。《意见》强调“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纲要》强调“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通过对比可见,思政课程更重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侧重系统阐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课程思政则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在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和剖析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专业课程是其基本载体,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课程思政的建设一定要在内容上把握两者的边界,以避免把课程思政建成思政课程。
二、把握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发展的理论依据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定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始终的,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两者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发展是解决教育根本问题的内在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其中培养什么人是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
才。”[3]培养这样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六方面上下功夫,并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指出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其他课程都要服务于这一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同向发展。
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发展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题中之意。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求学科、教学、教材、管理等方面的体系设计围绕立德树人进行,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教,学生围绕立德树人学,凡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可见,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都必须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高职院校强调专业和技术技能教育,更要做到德技并修,任何专业教育都要跟学生讲透专业伦理和职业精神,专业伦理和职业精神是专业课程的价值依托,可以说专业伦理和职业精神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就是立德树人的工作。技术和技能本身并不表现为一种价值观,但技术和技能为谁服务的问题就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了,高职院校教育本身就要强调技术和技能的“四为服务”,这同样是立德树人工作。
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发展是办好教育根本保证的必然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职院校,这落实到具体课程之中就要求高职院校所有课程教学内容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此,其他课程要做到把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落到实处,就必须把握政治方向和树立大局意识,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以报国,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三、认清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行发展的实践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工程,要求高职院校所有课程都能参与其中,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各有其责,同行发展就是要求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在实践中能够各守其责、各尽其责,实现合力育人。
时代发展变化现状需要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行发展。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给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的新冲击,自媒体时代信息和知识传播容量的增大和传播速度的增快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的新观念,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让文明的交流和冲突加速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的新困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新需求等等。面对社会价值多元化、思想观念多样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背景,仅仅依赖思政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显然不够,社会现实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挖掘所有课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课程同行发展。
思政课程建设现状需要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行发展。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涉到高职院校育人质量,虽然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现实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枯燥,课程教学更多地停留在空洞的说教;教学模式陈旧,课程教学多系统化讲授理论知识,千书一面,其他教学模式欠缺;话语体系单一,教师面对不同的专业用同样的话语体系讲授同样的内容,千人一面等等,思政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按大类可以分为思政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挖掘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思政课程解决现实问题,如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传统文化观的培育、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实践课程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的确立等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程体系建设现状需要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行发展。《纲要》要求高职院校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未建起来,如知识技能教育和价值教育脱离严重,公共基础课程讲授知识、专业课程讲授技能、实践课程提升实操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政课程单兵作战的“孤岛式”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重专业轻思政,把专业建设摆在学校发展的第一位,有些学校为了专业建设压缩思政课程的课时和经费,甚至有专业教师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出现了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相互鄙视和攻讦的现象;有些学校建构了一些课程思政,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内容边界模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步调一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效果没有凸显出来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单靠思政课程很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其他课程价值功能的实现需要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依托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行发展构建课程体系,让高职院校各课程之间达到分工、配合、联动,才能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总之,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显性教育;其他课程是重要补充,是隐性教育。高职院校要加强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厘清其他各门课的责任,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教育部.高等学校課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