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时代乡村妇女主体性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7111
侯姗姗

  摘 要:本文讨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时代乡村妇女主体性能够不断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剖析乡村妇女主体性形成的社会条件,以期重新塑造妇女主体性意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动性,推动建设美好乡村和妇女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妇女;主体性

  一、引言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情之下,乡村的有效治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在乡村治理进程中,女性参与的积极性不足,参与的深度不够。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妇女发展提供宝贵的机会,妇女作为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通过调度妇女的积极性,引导妇女参与建设美好乡村,并在树立农村新风尚方面发挥独特的“半边天”作用。

  二、乡村妇女主体性形成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等因素影响,中国女性的生活和生产空间更加广阔。中国女性价值观念的转变具有历史阶段性,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色构建逐步更新。农村的改革开放对乡村妇女价值观念的影响尤为显著。从建国时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倡导性别平等,鼓励农村妇女走出家门,积极接受文化教育和参与社会劳动,并在法律层面保障妇女权益;改革开放初期,妇女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开始积极反抗男性的消极行为,不再是顺从、依附、谦卑、忍让,但抗争还未牵涉到自身利益;现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乡村妇女外出打工,经济生活独立,受城镇市民化影响,性别平等观念日趋敏感并自觉关注个体价值[1]。

  首先,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为乡村妇女主体性提升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党的十九届四中的《决定》 指出:“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出台法律、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这一认识进一步指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丰富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因此,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乡村女性占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乡村繁荣发展离不开女性生力军。乡村传统治理模式的转变也为乡村妇女主体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从依靠权利、暴力的治理形式走向为民主参与的形式,提倡农村男女两性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农村现代化进程赋予乡村妇女更为平等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社会参与机会,有效消除传统性别观念,帮助农民构建平等的性别分工观念。农民逐步意识到妇女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的特色优势作用,开始认同社会性别主流化。新时代乡村经济的发展迫使女性在经济活动中必须作为独立主体才能参与平等竞争、创造经济效益,间接激发乡村妇女对生活质量提升和自身能力发展的主体性意识。

  其次,当今乡村妇女内部结构呈现分化,她们不再是高度同质、单一的群体,有流动经历且不同生命周期的乡村妇女可分为“70”、“80”、“90”“00”,其中“80后”、“ 90后”农民工群体人数已经过亿,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有流动经历的乡村妇女普遍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自我能力认知、工作期待和较强的独立性,对待性别分工更为敏感,主体性意识更强。具体表现在对待婚恋观念上,自我发展意识强烈,不愿过早的被婚姻家庭束缚,对待职业规划上,未来人生的期望更高,选择到企业或自主创业。对待学习上,人力资本投入較多,她们普遍具有中等教育学历,后期知识能力提升趋势显著。具有流动经历的乡村妇女在返乡后大多积极拓展乡村生活空间,在乡村经济建设上,由于年轻女性就业领域分布在日用消费品加工和服务业,这些领域的技能优势可以应用到服务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使边缘群体的消费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在乡村治理上,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使女性参与乡村政治的可能性变大,通过政府公开招聘,层层选拔当选村官,获取最优的政治资源,形成参政的主体意识,争取女性群体的利益。

  再次,乡村妇女主体性成长离不开个体生活轨迹的变化,个体的行为选择受到情境、经历和性格特征影响,具有相信自己、坚定信念、独立拼搏性格的乡村妇女更容易有意识提高和维护自身主体性地位,她们认为女性获得利益必须依靠自身内部力量积极主动的奋斗、争取。个体主体性表现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能动的、创造的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有流动经历的乡村妇女经历婚姻、生育后,母职认同和实践激发自我开始有计划、有选择的实现自身价值和规划家庭成员的生活。乡村妇女留守主要基于婚姻和子女问题的考量,为了给自身和家庭提供优渥的生活质量,女性需要理性分析支撑家庭稳定的诸多因素,自主选择既能承担基本家庭再生产同时可以积极参与非农劳动的最优策略,同时由于私人家庭领域性别分工不同,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就业,乡村妇女在家庭事务方面决策权比城镇妇女较多,乡村妇女的主体性有了相对广阔的施展空间。但是部分有流动经历的乡村妇女主动性水平较低,多是由于在城市遭遇困境、歧视而暂时逃避,回归到传统家庭性别分工思维上“男主外,女主内”、“男工女耕”,使得女性非农转移受阻,其为了生活安稳,切断与外界社会联系的渠道,还原为自我束缚、被动生存的意识状态和生活状态。因此,女性主体性塑造需要整个群体的团结互助,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影响,诸如乡村女性精英创办乡镇企业、服务社区公益事业、参与村庄治理,帮助主动性较低的乡村妇女,真正认识到自我价值,努力探索和发展自我。

  二、 结语

  新时代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妇女发展观,正确认识妇女解放的阶段性发展,使得乡村振兴与乡村妇女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会.性别、社会分化的村庄实践:发达地区农村妇女的角色调适——基于浙东鹅村的考察[J].青年研究,2011,(1):93.

  [2]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8.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大学科研机构校级委托专项课题(2019NMG0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环保投资的机制路径、经济后果及优化策略研究(AHSKQ2019D019)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