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7745
杨金沙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提升当代大学生文明道德素养、促进高校绿色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更是倡导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助推剂。本文着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路径,从五个维度展开,包括新型生态文化治理体系、新型生态文化德育体系、新型生态文化服务功能、新型生态文化培育氛围、新型生态文化发展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基础,引导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的前进方向,凝聚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推动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的持续稳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高校新型生态文化主要指的是高校自然生态文化和人文生态文化的和谐统一,既体现高校发展特点,又借力智能化网络推进,注重绿色平衡协调,是一个全面动态发展的文化系统。

  一、构建多元多维度的高校新型生态文化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治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现代高校治理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前提,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党委统一领导的多元化的参与主体组成新型生态文化治理体系,从多维度形成系统工程。

  1.党的领导。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方向把握,是要将校情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以党委为统一领导,建立科学有效的领导治理方式,对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进行规划和科学布局、实时指导和定时监督。

  2.多元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出发者、建设者和享受者。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参与机制,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反映广大师生意志和多样化需求,促进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是全面动态发展的系统建设,还需要学校其他主体配合联动,包括实施者和反馈者,涵盖了学院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宣传统战人员、外围联动人员、安保维护人员等等。

  3.新型治理理念。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契合,是对新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践行。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秉承科学合理的原则,创新建设途径,统筹协调校内外各方资源,构建绿色生态校园,用开放共享提升健全管理理念。

  4.科学管理机制。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治理体系需要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机制保障,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从现代管理理念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或者从高校既有管理制度中明确加入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构建合理规范的建设机制,以确保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序和长久运行。

  二、形成主流价值引领的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德育体系

  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既需要外在制度规范,更需要主流价值观引导,还需要内在涵养体现和精神力量支撑。在新时代,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道德观念为借鉴,开展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拓宽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形成新型生态文化德育体系。

  1.立德树人贯穿全过程。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未来发展主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路明灯和精神内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第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观地位。在新时代,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因此,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将其贯穿至新型生态文化建设全过程。同时,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与践行,使高校新型生态文化成为新时代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和践行的新型载体和途径。第二,坚持立德树人。高校“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在新型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持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教育,引导高校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立德树人才能成为可实现的目标。

  2.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生生不息的源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天地人和”、“道法自然”、“取用有节”等生態思想智慧,为当代生态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高校是文化繁衍和发展的基地,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和发展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并对其进行丰富和创新,推动高校文化持续发展。高校对传统优秀生态文化进行学习和吸收,将中国传统优秀生态文化思想智慧融入到新型生态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生态文化思想为支撑,高校应注重对全校师生生态文化思想的培养,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升高校全体人员的生态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相关生态文化实践活动,将大学文化内涵融入到保护环境等实践活动中,使生态人文精神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提升高度、深度与广度;同时,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合到日常管理、课程教学、专业教育、实习见习等方面,形成多维度的生态德育体系,培养优质的生态道德人。

  三、提升以人为本的高校新型生态文化服务功能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最终也是为人服务的。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最终是为了高校长远发展和高校师生发展服务的,因此,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性和教育性。

  1.以人为本的追求目标。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师生,要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体现师生的生态需求和教育需求。校园自然生态文化建设上既要体现美感,更要符合人的需求指数,要有实用性。如:校园景观建设上既追求自然美,又能保证安全性和舒适性;校园娱乐健身设施更加体现师生的需求度和实用度;校园教学设施符合教育的多样性和全面性;等等。校园人文生态文化建设既要符合时代主流,体现主流价值观;又要充分展现高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人文追求,给高校师生提供生态教育的人文氛围。如:校园文化宣传在体现主流价值的基础上多展现师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校园生态文化教育更加侧重于营造生态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教育注重引导师生培养良好的生态习惯,提升生态消费观念等。在全校范围内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激发师生的生态责任感。在以人为本的目标指引下,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具有人性化和温情性,有利于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缓化高校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内在动力。

  2.注重加强共享性和长效性。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和践行提供有效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长效性。第一,保证校园新型生态文化载体使用的共享性,提升参与度和认可性。在建设高校新型生态文化过程中,要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就先提升其服务性和共享性,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参与。高校可采用现代先进智能化系统,加强推广普及度,广泛利用智能网络系统,方便快捷。第二,确保校园新型生态文化载体长效性,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依赖于长效有机运作的文化载体。一方面要求高校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引导,保证方向性正确;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必须确保相关文化载体的有效运行,对文化载体进行有效维护和长效完善。

  四、营造安全和谐的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培育氛围

  高校安全稳定是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石,也是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更是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高校安全既包括实体环境领域的安全维护,也包括虚拟环境安全的维护。

  1.校园实体环境安全。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更是以高校校园内部环境和周边环境为载体,在此基础上,推进高层次的生态文化持续发展。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和培育氛围的稳定,根本在于高校校园环境的安全和谐。第一方面,确保高校校园和周边地域环境安全。当前许多高校并未设立明显的实质围墙,校内人员相对较复杂,校园安全维护事关重大。高校设立的安全管理机构应加强对校园安全的管理和巡视,可利用现代网络系统和智能化设备进行协助,如采用人脸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红外线监测等,帮助加强人员和区域管理。高校周边环境也是校园安全一大冲击和隐患,高校学生的消费能力带动了大量的商贩和流动摊贩聚集在高校周边,给高校周边环境安全带来相当多的安全隐患。高校可协助行政管理局和社区管理中心对周边商贩和流动人员进行管理,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排除相关安全隐患。

  2.网络虚拟空间安全。当前高校文化发展离不开网络的依托,这不仅是信息化媒介发展的催化结果,更是新时代的需求和高校师生的文化需求所要求的。如今,高校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成为高校生态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电子智能设备的越来越发达和普及,网络虚拟环境的安全值得高校关注和重视。加强互联网管理,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首先,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网络信息内容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高校应弘扬社会社会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宣扬正能量人物和事迹,让科学理论、文明行为充盈网络空间。其次,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高校须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中心,设立专职岗位,协助配合上级网络管理机构,对校园网络及学校相关网络窗口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日常化巡视;负责高校网络窗口对外的动态变化展示,第一时间官方公示相关消息,将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最后,注重对高校师生的引导,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可对如何安全上网、如何识别网络骗局、如何识别真假网站等具体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对恶意破坏学校网络安全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和惩处。以此为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高校打造出健康、安全、和谐的校园网络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既有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又保证校园虚拟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性。

  五、创建绿色常态的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发展机制

  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持续推进的工程,要确保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长久的活力和生命力,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机制,推动和保障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1.创新参与运行机制。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非常广泛,既包括高校全体师生,还包括为高校师生服务的工作人员,以及高校相关的协从人员。创新参与机制,即挖掘广大参与者的智慧,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全体参与者的思想在主动积极参与中得到升华。高校可采用信息智能化小程序或小应用,扩宽参与途径,增加便捷性;采取鼓励措施,鼓励广大参与者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参与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型校园生态文化宣传融合起来,建立学习讨论实践互动平台,引导广大参与者主动践行,从内心产生认同,从而外化成自觉行动。

  2.健全常态保障机制。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常态化的工程,需建立常態保障机制确保其长久有活力的运行发展。首先,健全制度规范。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对这一块的重视也越来越明显。高校应组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并根据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制度规范,使高校成员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行为和日常实践活动中得到制度规范和指引。其次,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成员积极参与其中,并乐于践行。可通过树立模范典型,以模范作用带动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可采取奖励性措施,设置相关奖项和荣誉,奖励积极上进的成员;同时对极度不配合人员和恶意破坏者,给予批评教育和适当的惩处,做到赏罚分明。最后,健全监督机制。高校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人员,负责给予及时监督和反馈,对高校新型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高校成员反映强烈的现象及时收集信息和反馈,对后续的持续发展进行督导和考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2]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张雨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2):16-18.

  [4]郝连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1):79-80.

  [5]王家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7):135-137.

  [6]侯小波,何延昆.新时代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350-354.

  基金: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成果(2020csskktzc51)。

  (作者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6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