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新常态和就业新形势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悄然发生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调查把握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具体分析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和主要路径,以期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实现人生理想和职业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指在择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和未来职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稳健发展阶段,GDP增速下滑、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爆发使用人需求受到影响,同时,高校扩招使毕业生总量连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经济新常态和就业新形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正悄然发生变化。因此,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及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对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其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现阶段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的时代特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手段对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7份。另外,还对1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访谈,以便直观、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新形势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对矛盾。
(一)职业选择动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的影响,主体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和能力,客体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影响和社会评价。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较为优越,他们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奋斗,职业选择的自主意识较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跟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相符合的职业,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和自由。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多地受到家庭期望与社会评价等因素的影響,如一些父母希望孩子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断鼓励孩子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端上所谓的“铁饭碗”,又如一些大学生一味地倾向于选择薪资待遇优厚、社会声望高的职业。
(二)职业目标的确定性与模糊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没有进行过职业规划,大学毕业时仍处于一片迷茫的状态,“先就业,后择业”成为他们应对就业难题的缓兵之计。由于就业目标的不确定性,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后不久发觉不满意,便草草地跳向另一份工作,甚至形成频繁跳槽的恶性循环,不但没有在工作中得到系统提升,反而丧失信心,屡遇瓶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要达到怎样的成果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在大学阶段就开始为职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做知识与能力上的储备。然而,有部分学生看似具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但由于对职业的认识不到位,仍存在从业信念不坚定、职业规划模糊、可操作性不强的现象。
(三)个人价值的本位性和社会性
当代大学生在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出生,伴随着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而成长,视野更加开阔,心胸更加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具理性的裹挟使得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强烈冲击,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被强化。个人本位倾向的出现,使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不自觉地选择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集体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比如择业时首先看的就是薪资报酬,紧盯着一些发达城市和“热门”职业,轻视农村和基层技术工作,造成了人才分布不均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精神意义的渴求开始滋长,“有无意义”成为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思考维度。当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注重个体本位主义和物质利益的时候,他们又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社会价值观,这时有的大学生处理不好这一矛盾冲突,就会陷入无限的迷茫和困惑之中,甚至会形成错误的职业价值观,因为眼前的浅短利益而牺牲自己的未来。
二、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丰富理想信念教育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职业上依据个人条件和社会要求,在想象中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希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有利于国家及个人发展的职业理想是把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定位在社会需求的现实之上。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出发点与落脚点基本集中于“自我”,职业目标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学生的职业信念不坚定、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清晰,在盲目关注自我发展时欠缺对社会需求与国家长远发展的思考。丰富职业理想教育应紧紧围绕职业认知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目标教育三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对职业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实践中实现职业成就、体验职业乐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将自身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自觉把个人的职业理想融入到与社会需要和国家发展的实际当中,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生能否胜任今后所从事的工作,除了看其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看其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端正的职业态度。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致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被边缘化。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预见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唯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纪意识,才能在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他们利用学识和才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三)加强择业心理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在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阶段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心理普遍不够成熟和稳定,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加之他们认知结构不完整,又无工作经验,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慌、悲观消沉等。如果这样的心理认知未能得到很好的疏通与改善,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和就业效果。高校和家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协同联动,共同引导。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要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要帮助他们缓解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切实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努力引导大学生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重大选择。
(四)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开放与公平、竞争与合作成为社会发展主流的今天,作为创新创业生力军的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平台,创业成为他们的“另一种就业方式”。然而,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并不高,这与其缺乏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在这一现象下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时更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与创业技能,不仅可以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破解就业难题开启另一扇窗,而且能够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尝试探索阶段发展到细化分层、多元发展的新阶段,但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育对象较为“小众”,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政府热、社会冷”的现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状况等。新形势下,社会各界都必须重视和支持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着眼长远、聚焦聚力,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构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政策措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大学生就业离不开国家宏观就业政策的调控和引导。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出台有效政策帮助大学生正确择业指明方向。例如,根据就业市场化的需求促进大学生合理流动,加大力度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乡村基层工作;配合一定程度的利益导向,对自愿到国家人才紧缺的工作岗位工作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如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技术支持等。同时,还需做好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注意宣传的及时性、简明化与准确性。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制定有效措施保证就业政策切实落实,以更好更长久地发挥其激励作用,有效传递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二)完善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工作,针对各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有系统地在大学各个阶段进行学习和指导。例如通过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培训等手段不断引导大学生们深刻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与环境,客观分析和评价自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坐标做出合理的预期和判断。另一方面,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重视在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价值引导,不断加大对职业认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养成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一定要克服传统就业观念,与孩子平等沟通,和睦相处,了解孩子的真实内心,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的职业选择。家长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家长应拒绝“包办主义”,而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意识和自理自律能力,强化挫折教育,提升抗打击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思想,积极参与竞争,主动争取就业机会,树立适应当下市场经济的职业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全方位支持,也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通力配合。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当代大学生们应立足自身条件,提高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着眼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顺应时代潮流,用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指导自己实现人生理想和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廖佳馨.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智库时代.2019(16):84-85.
[2]尚婷,申琳.新时期师范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9(14):119-120.
[3]曾燕波.“佛系”抑或奋进 :青年职业价值观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8(6):5-11.
[4]王开敬.“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职业期待视野下的解析.[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职业期待视野下的“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17XSSZ13)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