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闻宣传在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地位,起着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应有之义。借助新闻宣传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深挖新闻宣传工作中的思政要素,在融媒体背景下打好媒体阵地“组合拳”,对于激活这个关键一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宣传;思政工作;融媒体
新闻宣传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深挖新闻宣传工作中的思政要素,发挥新闻宣传在高校师生思想引领、信念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在融媒体背景新形势下,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力量,形成优势互补、效应叠加的宣传工作模式,对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师生的思想取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尤其重要,新闻宣传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对于高校师生,特别是青年师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个有影响力的、正确的舆论形式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1.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为宣传思想工作谋篇布局,体现了这一鲜明导向。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本身就是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一环,就是一种隐性教育和教学方式。
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实践中,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宣传工作一方面围绕学校办学发展挖掘新闻素材,通过精心策划,突出學校的工作成绩和发展成就,报道好的办学经验和做法,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提振师生信心,凝聚师生力量,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另一方面,主动融入立德树人各个环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2.高校新闻宣传是思政教育的“金钥匙”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师生的思想取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尤其重要。新闻宣传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对于高校师生,特别是青年师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个有影响力的、正确的舆论形式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新闻宣传承担着这一重要历史使命,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央重大工作部署、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
同时,重视新闻宣传、搞活新闻宣传,也有利于改善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育内容存在的滞后和局限问题,增加教学的灵活性,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使新闻宣传成为思政教育的“金钥匙”。
在新闻宣传中融入价值引领,润物无声地传递价值理念,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融通,是山东农业大学推进思政教育最具效能的实现形式之一。
3.信息时代新闻宣传推动思政工作面临新挑战
信息时代背景下,每日必网、无事不网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特别是青年师生的学习生活常态,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深刻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方面,新媒体向师生打开了多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他们接收到海量的信息,不再单一地听从老师和身边人的言传身教,而是开始主动探索想要了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借助新媒体表达不一样的心声,甚至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和认知体系。如何运用新媒体做好新闻宣传,良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新闻宣传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主动出击、主动求变、主动适应新要求新任务,在实现自身覆盖面扩大的同时,不断强化感染力与渗透力,从而对师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助力高校师生夯实思想根基。
二、新闻宣传服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
1.新闻宣传侧重于“宣传”
新闻宣传工作是高校强化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重点往往聚焦在“内聚人心、外塑形象”上,以提升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上为重点,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着力不足。比如新闻宣传服务思政工作的责任感和前瞻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新闻作品以人为本的观念不够深入。
2.新闻宣传侧重于以传统媒体为载体
一直以来,新闻网、校报、广播站、电视台、宣传栏等作为校园宣传的传统主流媒体,担负着高校新闻宣传的重任,是高校宣传的“喉舌”。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多集中于宣传栏、新闻网、报纸、广播站、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其时效性不强、特色不明显、与读者互动性欠缺等问题日益暴露,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已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尤其不能满足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的需求。“现代的传播关系是社交化、网络状的传播,是以平等主体之间的互动、分享、交流为主要特点的传播关系。”[2]
另外,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发挥新闻宣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目前还缺少比较系统的研究。如何因势利导,打好各种媒体的“组合拳”,借助新闻宣传这个工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更加深入人心,国内高校普遍重视不足、探索不够。
3.新闻宣传的思政话语能力有待提高
新闻宣传的思政功能,在于把思想“装”进师生的脑袋里,只有入耳入眼,才可能入脑入心。在实际宣传工作中,僵化的“照本宣科”、单向的“你说我听”仍大量存在,这就需要我们精准把握青年师生的认知特点,提高思政话语能力,用好故事、讲好故事,把深刻的道理通过生动的“网言网语”表达出来。
三、高校新闻宣传融入思政工作的模式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高校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媒体融合势在必行。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打好媒体阵地“组合拳”,借助新闻宣传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山东农业大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一套贴合高校实际、具有应用价值、可复制推广的新闻宣传工作新路径、新模式。
1.因“校”制宜,明确新闻宣传目标定位
围绕学校办学发展挖掘新闻素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体现“农业”特色,将“三农”报道做深做透,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大共识、汇聚更大力量,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新闻宣传工作的目标定位。
例如,2020年3月以来,山东农大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取得重要学术突破,与国际顶级三大学术期刊《细胞》《自然》《科学》来了一次全方位的“亲密接触”,演绎了由参与研究到合作研究,再到主导研究的“三部曲”。农大专家长期在理论上的探索与积淀,为现代社会应用技术的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专家教授多年在实践中的稳打稳扎、久久为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这既是学校的骄傲,又是对青年师生思政教育的生动案例,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提升新闻宣传人员综合素养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出的新思潮冲击着高校师生的思想,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新的变革和创新,也考验着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应变能力。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键在人。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所有新闻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高校的新闻宣传人员应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要素,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新闻意识,挖掘新的新闻价值,建立新的宣传视角,提升应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提升融媒体采编专业技能,掌握不同媒介的新闻宣传手法,创新宣传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新闻策划水平。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关于对农大师生投身抗“疫”一线的报道,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在“微”字上做文章,以大量生动的图片、视频为主,确保报道的时效性;新闻网侧重在学校整体层面对活动新闻的报道,时效性与深入性相结合;而校报则选取不同群体代表,深入挖掘抗“疫”故事,通过深加工的长篇通讯形式,提升活动内涵。
因此,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呼唤着适应全媒体业务的高素质新聞采编工作者,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加强全媒体采编能力,集采、写、摄、录、编等综合业务技能于一身,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
3.把媒体宣传作为育人载体
高校新闻网、校报、广播站、“两微一端”等作为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水平、思维方式、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高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用好宣传媒体的“叠加效应”,推动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让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托媒体把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要有把宣传媒体作为育人载体的意识,同时注重宣传载体与实践活动载体协调建设,把“键对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常规“面对面”的说服教育有机结合。
例如,在山东农大的校园里,每年的毕业季都有那么一群追梦人, 2018年29个宿舍集体考研成功,化学学院某班级26人全部考研上线;2019年50个宿舍再次集体“上岸”,2020年再次25个宿舍追梦成功……他们用自己追梦的行动创造了山农学子的历史,他们用自己奔跑的汗水开启新的人生征程,学校官网官微开辟“山农榜样”专栏,介绍优秀群体,激励全校青年学生在优良学风中奋进。
4.深挖新闻宣传报道的思政要素和话语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3]
新闻宣传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是党的理论、重大决策、重大部署以及重要信息的传播载体,更是社会正能量传递的接力棒。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既有新闻宣传工作的共性,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及时分析判断青年师生思想动态和思政工作形势,深挖新闻宣传报道中的思政要素,强化思政教育的话语表达,有利于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新闻宣传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具有政治属性。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引,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弘扬,要顺应网络时代新发展,增强新闻宣传的思政话语表达,创新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和传播路径,以此来强化对高校青年师生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引导,这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5.打造融媒体网络思政联合方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4]
作为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网络思政同样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创新优化新闻宣传载体,抢占网络思政阵地,如何利用融媒体开展思政教育,都离不开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创新。
山东农业大学主动继承和改进传统载体,寻找和运用新型载体,创新思政工作载体,将线下思政教育内容移动到网络,建立了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主的网站、公众号等,不断探索基层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如在学校层面,党委组织部公众号“山农先锋”、校团委公众号“岱下之声”、学工处公众号“山农思政”、农学院党建公众号“红色麦浪”、信息学院公众号“晨星”等;在个人层面,多名辅导员开设了“红旗下的向阳花”“艳姐有话说”“老刘思语”等,都将新闻宣传作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打造融媒体网络思政联合方阵。
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融媒体背景下,打好媒体阵地“组合拳”,新闻宣传对于激活立德树人关键一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4.23(6).
[2]宋建武.以服务构建用户平台是媒体融合的关键[J].新闻与写作,2015(2):5-9.
[3]习近平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学生工作处,山东 泰安 2710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