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建设文学特色孔子学院的可行性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6826
李一琳

  摘 要:中国文学的海外热潮“波及”孔子学院,中国文学以课程、文化活动、学术研究等形式“生长”。以海外文学市场需求为基础,挖掘文学内在感官之美,整合国内文学教育资源,建设一所文学特色孔子学院顺势可为。但拓展文学特色孔子学院海外认同空间仍存在汉字壁垒、理解偏差、海外图书市场“水土不服”等诸多挑战。

  关键词:中国文学;文学特色孔子学院;可行性

  物换星移,时光流走,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东西交通的密度是过往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民族、国家的沟通成为历史的必然。不限于政治、经济、科技等物质文明的交往与流通,广义而深层的人文文化空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是“百花齐放,尽态极妍”。其中,文学的流播没有签约谈判式硬性的、目的明确的义务感和约束力,以细水长流、沁人心脾的方式从一个民族走到另一个民族。在文学传播场域中,中外并非枘凿不投,建立一所文学特色孔子学院,打开中国文化的另一扇门扉,为世界输送更多繁复、真实的东方智慧。

  一、中国文学在海外孔子学院的存在现状

  “汉语热”席卷全球,域外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广泛、多样,而作为汉字文化与东方思维载体的中国文学也渐渐受到诸多汉语学习者的热爱和青睐,海外中国文学爱好者群体逐渐扩增,孔子学院的生源数量因此也趋于增长,中国文学以学分课程、文化活动、学术研究等形式活跃在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却呈现出碎片化、小众化等特点。

  为丰富文学传播手段、吸引更多文学同好者,孔子学院会积极组织开展作家签售会、新书发布会、图书展等定期、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引进、宣传、推广新书,集中力量为中国文学作品“造势”,加速中国文学走进海外市场流通渠道。此外孔子学院积极统筹规划中国文学作品以更生动、灵活的形式走进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中,例如德国汉堡大学积极推进据老舍《茶馆》改编的话剧进入德国莱辛艺术节,广受好

  评[1]。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文化活动持续时间长、品牌影响力强、辐射群体庞大,以更加丰富、生动、饱满、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学作品,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

  二、建设文学特色孔子学院的构想

  相比一般孔子学院,特色孔子学院“市场”色彩更为鲜明,精准对接本土汉语学习需求,商务、旅游、武术、中医、音乐等特色孔子学院不断涌现。同时特色孔子学院的合作大学也有极强的专业性,舞蹈学院、音乐学院、中医大学等合作院校可以为特色孔子学院储备及提供专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经验。特色孔子学院根植于最为外国人所熟知的中国文化符号,教学资源的专业性强、教学内容特殊性以及教学机制的创新性是为孔子学院“特色”之所在。特色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集中性,将通用汉语课程升级改造,专门用途汉语课程才是特色孔子学院的重头戏,在特定的设置情境下,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增进某一类型文化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特色孔子学院走出传统的以“听说读写”为主体的汉语课程体系的囹圄,获得了文化传播的“金手指”,关注学习体验与反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沉浸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环境和气氛,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

  现阶段,孔子学院发展以进入“新常态”,“孔子学院需要强化‘共享空间”,[2]我们需要输送更多经典的中国符号。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接受绝不仅仅是文本的阅读,如果只是把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教学简单看成是“文字处理游戏”,就失去了文学作品阅读的真谛与文学传播的价值。特色孔子学院可以有效解决中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与教育过程中推广和教学队伍专业化要求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求设计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国文学海外热潮之中,我们需要一所特色孔子学院,助推中国文学作品“出海”,更好地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在文学特色孔子学院中,或将开设文学经典导读课、文学作品话剧改编等不同形式的课程,可借由轻松、多元的形式减少学生文学接受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跨文化语境下,文学教育绝不只是应付文字,处理语法,也不同于流于感官、实践性强的其他类型的文化体验课,而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经由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异质文化,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愉悦的一种精神的联结与沟通。在文学特色孔子学院中,文学作品不仅要走进课堂教学,还需要进入市场流通,这既对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课程设计的有效性提出特殊要求,而且还需要知名汉学家及出版商的针对性、专业化指导与建议,两者都将是文学特色孔子学院建设的关键与重点。

  三、建设文学孔子学院可行性探讨

  文学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是民族性格最精准的写照。中国故事流传千年而经久不衰,文学在社会巨变和转型中,抚慰众生,这套“全民疗伤机制”放诸四海仍不失为一剂良药。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中国文学,能够切中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不同人群的欲望、挣扎、反抗、梦想与沉思,中国文学可以超越时空、沟通中西,我们需要一所文学孔子学院,成为中国文学“出海”的加油站。

  (一)海外文学市场需求增加

  世界舞台越来越需要中国故事,海外读者市场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前都是我们主动向海外推介中国文学作品,现在越来越多国外出版社主动向我们购买文学版权。2018年全国图书版权输出过万,另电子出版物版权输出743项,版权贸易逆差逐步缩小。[3]海外的中国文学爱好者群体日渐扩增,莫言、余华、麦家等中国作家在海外受到追捧,中国文学传播的版图也从亚洲、欧美渐渐扩展到拉美、阿拉伯等地区和国家。纯文学领域,中国当代诗歌海外传播也同样成绩斐然。“诗人吉狄马加的诗集已由22家出版社出版,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走入近30个国家和地区。”[4]

  (二)中国文学教学资源丰厚

  中国文学是一座亟待挖掘和开发的富矿,历史悠久、作品丰富、经典林立,国内文学教学和研究力量雄厚,古代文學、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文艺美学等学科专业学位授予点逐年递增,与教育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成果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成果卓著。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市场需求刺激着国内文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国内文史类院校数量众多,研究力量雄厚;优秀作家不断涌现,经典文学作品数量庞大,都为建立文学特色孔子学院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需要发挥现阶段孔子学院中国文学热的孵化功能,借鉴中医、武术、戏曲等特色孔子学院成功的运营模式与经验,释放二者的叠加效应,平衡海内外读者市场的供求关系,建立一所文学特色孔子学院。

  (三)文学流通“撄人之心”

  东西方文学作品看似拥有无限矛盾,但是文学互鉴却是连续不断朝向永恒的、理想的“文学场”,这个场既不是分散的、被解构的,而是中心性的和永恒性的,感性、理性和伦理互相连通。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超越了长久以来西方文学主导的原则,支持一种对立性与互动性的多元化互动,东西方文学看似相互抵触,实际上它们能够彼此生成和保持。

  文学作品的阐释过程充满主观性、自由性,通过阅读获得新的经验结构,并能重塑既存概念,来产生新的意义。文学作品的阅读永远在自由与想象中重构概念。文学作品解读的经验阐释系统与作品本身的目的维度存在偏差,但是二者之间也是动态的、互动的。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会为语言形式所禁锢或掩盖,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作品以全新的方式揭示了已知的世界,从而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那么文学毫无疑问是新鲜的、自由的、充满魅力的。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绝不是从语言本身出发,而是文学本身之美。正如鲍维所说的,“一种可能形式的美的体验,描述为一个过程,它仅仅通过违反字面的语义规则,就打扰了习惯性的感知,同时生成了对世界中某些事物的一种新的概念组织(或新的视角)。”

  四、建设文学特色孔子学院的挑战

  (一)汉字壁垒搁置作品接受

  内容与表述内容之语言是文学作品最为关键的两大要素。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现实与经验的工具,它也参与塑造现实与经验。中国的方块汉字与西方的字母文字有着鲜明的区别,中国的方块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文字本身凭借其形,都能体现一个意,汉字的结构中所包含的意象成分,雖然为文学作品的意境增色不少,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从单个汉字到词句,中国文学作品无处不是极富情趣的意象,无处不是奇思妙想的用典,搭建起思维的游乐场,但同时方块字也成为阅读中国文学的极大障碍,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读者对于文学作品内容、旨趣甚至是意境的把握也相去甚远。不同于中医、武术、戏曲等感官化、可实践的内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讲授是汉语学习者所面临的巨大障碍与挑战,也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化差异催生阅读偏误

  当我们把一篇文字称为“文学”的时候有若干理由,其中之一便是它不囿于固定的背景,虽然作家的写作背景是固定的,但是文学的意义会超越原有的语境限制,随着时空的变换而不断迁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开放的,也因此会引发各式各样的解读。文学作品有极佳的“便携性”,文学作品不同于日常交流,在大多数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中,我们对意义的选择没有太多的余地,意义被囚于几个可控的选项之内,基本上是由对话场景所决定的。而文学作品则不同,其写作初衷便不是复制真实生活,解读文学作品时的语境也是随着读者的变化而不断衍生的,一部文学作品往往既是真实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虚构的。当中国文学作品跨越时空,为外国读者所阅读,他们所复原的世界往往会发生错位。“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生活情趣可能不能被生活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所领悟;嫦娥、武钢、玉兔的传奇故事看起来疯癫可笑;即时通讯让山长水阔的离愁不再显得如此令人黯然销魂。文学阅读始终与情感体验共生,当解读文学的语境发生变化,中国文学所追求的意蕴无法被转码、被接受,文学的价值也不可避免地遭到贬低。

  文学作品的解读,作为联结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纽带,是整个文学传播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与读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共生,有声的/无声的、文字的/音像的、纸质的/电子的等等各类文学传播媒介方式都可能影响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阐释,文学的经验阐释系统往往有赖于读者思维模式,无可避免地沾染其价值取向,进而导致对跨文化文学文本的误读。

  (三)适应海外图书市场生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市场生态差异显著;精英读者与普通读者阅读取向、需求存在鸿沟;不同类型、不同时期文学作品译介数量失衡;网络文学作品泥沙俱下遮盖了优质中国文本等等,都是文学孔子学院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有别于高居庙堂的汉学研究,满足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需求才是文学特色孔子学院运营的重要基础,不同国家和地区图书市场生态、读者阅读偏好都不尽相同,建立一所受欢迎的文学孔子学院,首要是精准把脉数量庞大的普通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兴趣,筛选符合大众读者阅读兴趣的优质中国文本。图书馆藏往往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动向,亚马逊、纸托邦等网络购书媒介和读者论坛等是把握读者评价和市场风向标的重要参考。同时,书评人在国外图书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有影响力的权威书评人使优质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如虎添翼,汉学家往往是中国文学的海外“识珠者”,文学孔子学院应充分发挥与当地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关系,积极邀请知名汉学家为图书译介、推广,加速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文学特色孔子学院的建立意在加速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打开另一扇中国文化之窗,以生动饱满的中国文本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准确把脉海外受众需求,主动适应海外图书市场与传播模式,势必成为文学特色孔子学院发力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 汉堡大学孔子学院2016年一季度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EB/OL].http://news.fudan.edu.cn/2016/0429/41407.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9.10.17.

  [2] 宁继鸣.新常态:孔子学院的完善与创新[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7,2(03):10-15.

  [3] 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要版).[EB/OL].http://ex.cssn.cn/dubao/201908/t20190828_4963381.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9.10.29.

  [4] 姚建彬主编.中国文学海外发展报告 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