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元话语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元话语研究中并未对语料和主题做出定性的界定。因此,笔者首次提出基于同一主题的有声新闻语篇的选择方式,对经济商业报道这一热门主题的中西媒体英语新闻语篇分别进行元话语对比分析的研究。
关键词:商业有声新闻;元话语;可行性研究
一、“元话语”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自 Harris 于 1959 年提出“元话语”(metadiscourse) 概念以來,对其研究经历了从口语到书面语的发展过程。元话语(metadiscourse)是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涉及读者反应的一种方法(徐赳赳 2006)。基于其功能性和信息性,元话语可以引导读者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基调,提高读者的参与性。
近年来,元话语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学者们从社会学、功能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修辞学等不同视角对元话语进行了理论研究。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写作质量的高低与使用元话语手段的关系(Intaraprawat et al 1995,徐海铭、龚世莲 2006);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使用元话语手段的跨文化差异(Crismore et al 1993,Altenberg & Tapper 1998,曹凤龙、王晓红2009);元话语在不同体裁语篇中的使用,如学术论文( Kim & Lim 2013),学术书评(辛志英、黄国文 2010),学术讲座(胡春华 2007),小说(黄勤、王晓利 2010),商业信函( Hyland 1998) ,社论(穆从军 2010) 和新闻评论(黄勤、熊瑶 2012) 等。
迄今为止,对于元话语的研究,特别是元话语在特定语篇中的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正如 Hyland(1998)指出,在多种体裁、语境下进行描写性实证研究对完善和发展元话语理论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跨语言、跨文化语篇的元话语进行比较研究。例如,Valero-Garces(1996)比较了西班牙人和美国人撰写的经济学方面的英语论文,发现美国人使用的元话语多于西班牙人,且更注重对读者的导向,而西班牙人则更强调命题的内容。Mereno(1996)曾分别选取了36篇关于商业经济的英语论文和西班牙语论文,专门比较了表因果关系的元话语手段,发现两种语言在元话语的使用上并无太大区别。国内熊笛(2007)对英汉元话语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但并没有对语料做出必要的界定。穆从军(2010),黄勤、熊瑶(2012),黄勤、杨璨灿(2014)分别比较了汉英社论、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中元话语使用的异同,分析原因,但是选取的汉英语篇主要局限于中国新闻奖和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或入围文章,并未对新闻语篇的内容和主题进一步界定,更鲜有研究针对大众媒体的有声广播新闻语篇。
二、 经济商业有声新闻元话语对比分析研究概述
1、理论依据
海兰德(2005)将元话语分为两大类:即文本交互型元话语(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人际互动型元话语(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前者指能把语篇内部命题联系起来,或者同其他语篇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连贯语篇的那些语言成分,功能在于引导读者注重话语的组织方式,以达到作者所期望的解读,它涉及作者对读者知识的评估;后者显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即作者常用一些方法提醒读者领会作者的命题信息,表达作者态度,功能涉及到作者通过介入和评价语篇中的信息来实现与读者的互动。作者的目的在于使其观点明晰,并吸引读者对语篇作出反应,进而参与到语篇意义的构建。这是作者的语篇“声音”的表达,并且包括作者表达判断的方式以及明显地使自己与读者达成认同。此二分法恰当地再现了作者所期待的作者-读者关系。
对二级分类,本文采用海兰德的分类框架(Hyland, 2005:49),以人际维度的元话语为研究对象,人际维度涉及语言与人的关系,即人是如何在语言中存在的。在元话语研究的带动下,语用学与话语分析等学科纷纷涌现,语言学者们尝试从语言事实入手揭示语言的主观性现象,即语言表达中的“人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元话语作为包含人的意向、目的与主观态度的话语成分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人的主观性与目的性的语言体现,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体的写作过程,剖析其内部隐含的语言主观性以及发话人意向与目的的存在样态。
2、研究内容
基于前人研究的不足,笔者首次提出定性和定量研究,采取同一主题的语篇选择方式,即选择主题相同的新闻报道作为语篇分析的对象。该研究将聚焦经济报道这个全球热点问题,从国内外知名的有声媒体如BBC,VOA,CRI中选择20篇与该主题相关的新闻报道,对其元话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标记和统计,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媒体新闻报道进行人际维度的元话语分析。基于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分析中西方英文新闻语篇的写作风格,探讨元话语的使用是否体现了作者的立场、态度和写作目的。对比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所撰写的英语报道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所撰写的英文报道,进而分析中西方媒体是如何基于自己的立场有目的地利用元话语来影响读者的认知,归纳中西媒体有声新闻写作特点,深入了解中西媒体新闻报道的不同语言和语言结构。
根据海兰德(2005)提出的分类框架,笔者将涉及语言与人的关系的人际维度元话语分成以下五类,对新闻语篇的元话语进行剖析。
(1)模糊限制语(hedges):抑制承诺,以开放式对话显现作者认同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控制对命题的过分参与。它可通过将命题显现为一个可协商的观点而不是事实来标示信息的主观性。作者必须计算给予一个判断多大的分量,考虑精确与可靠性的程度,使其可以保护作者。因而,模糊词的使用意味着一个陈述不是基于肯定的知识,而是基于作者可能的推理。例如:might, perhaps, possible, about等。
(2) 強调词语(boosters):强调肯定性,以封闭式对话表达作者对自己所写内容的肯定,表现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自信,同时吸引读者站到自己一边共同应对其他声音,加强论辩。因此在表达对语篇内容的参与和对读者的尊重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in fact, definitely, it is clear that, apparently, obviously等。
(3) 态度标记(attitude markers):表达作者对命题的态度,传递诸如惊讶、赞同、义务、烦恼等重要性信息,主要通过态度动词、句子副词和形容词来表现,例如:agree, prefer, unfortunately, hopefully, surprisingly, wonder, remarkable等。
(4) 自我提及(self mentions):明显地指涉作者自身,主要是通过运用第一人称代词及其变化形式。所有的写作都带有关于作者的信息,作者不能避免投射自己的形象,因此,作者自我指涉的使用与否是作者的一种有意识的选择,用于显示其特定的立场和处于某一语境的作者身份。自我指涉词包括:I, my, me, we, our, us, ours等。
(5) 参与标记(engagement markers):明显地建立与读者的关系,用于直接与读者交流,目的在于聚焦读者的注意力或者将他们视作语篇的参与者,与读者建立某种直接的关系。例如:consider, note, you may notice, you can see that, you think等。
由于元话语在不同语境下体现不同功能,因此,在选择相应的新闻语篇后,以人工判断方式对每篇新闻报道逐句分析。按照海兰德人际维度的元话语的分类框架将语篇中的二级元话语一一标注,再使用SPSS对元话语进行统计与分析。
3、 创新之处
该研究首次提出定性和定量研究,选择主题相同的新闻报道作为语篇分析的对象。只有在主题一致的前提下,对新闻报道进行的元话语分析才更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才更加可信。本项目选取有声新闻报道这一前人鲜有研究的语料,涉及经济发展这一热点主题,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所撰写的英语报道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所撰写的英文报道进行元话语对比分析,对元话语进行跨文化研究,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修辞学的研究。同时,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元话语在英汉新闻特写中使用的异同,了解这些异同以及它们存在的可能原因,能够启发我们通过讨论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元话语运用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写作风格,研究中西方媒体是如何基于自己的立场有目的地利用元话语来影响读者的认知。根据对元话语的分析,剖析中西媒体新闻的写作特点,对英语新闻听力、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具备一定的指导意见。
三、经济商业有声新闻元话语对比分析的研究意义
海兰认为元话语的提出至少蕴含以下新观点:“交际不仅仅是信息、物品或是服务的交换,也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态度和设想的互动。无论是写作还是言语,只要是产生意义的过程,都不会是中立的,通常伴随着发话人的兴趣、地位、观点和价值”。这正是说话人的存在方式。(Hyland 2005: 3-4)
新闻报道属于官方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得非常地广泛与频繁。由于英汉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差异,为了减少其不同的媒体受众在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实现各自语篇的连贯与劝说功能,英汉新闻中元话语的使用类型、功能表现和出现频率存在异同。该研究将进一步充实跨文化、跨语言的元话语分析理论,完善元话语的语篇分析框架,特别是特定主题的有声新闻报道元话语研究框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该研究还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中西方媒体的写作风格,通过全球热门主题时事报道——经济商业报道,对比中西媒体经济报道的写作特点差异,分析其在元话语中是如何诠释的。在实践教学中,在同一研究主题的前提下,分析以母语为中文的作者和母语为英语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差异,研究母语为中文的作者撰写英文报道时是否受到母语的影响,将有利于更好地研究中英双语的语言结构异同,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西方的媒体报道,对英语写作教学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Altenberg, B. & M.Tapper. 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in advanced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English [A].in S. Granger. Learners English on Computer [C].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8.
[2] Crismore,A.Talking with Readers: Metadiscourse as Rhetorical Act[M]. New York: Peter Lang, 1988.
[3] Dafouz-Milne, E. “The pragmatic role of 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ma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attainment of persuasion: A cross-linguistic study of newspaper discour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40) 2008.
[4] Valero- Garces, C. “Contrastive ESP rhetoric: Metatext in Spanish-English economics text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5(4) 1996.
[5] Hyland, K. “Persuasion and context: 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 [J]”.Journal of Pragmatics, (30)1998.
[6] Hyland, K. & P.Tse.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 A reappraisal[J]”. Applied Linguistics 25(2) 2004.
[6] Hyland, K. 2005. Metadiscourse: 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 New York: Peter Lang.
[7]徐赳赳. 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当代语言学, 2006(4) :345-353.
[8]杨信彰. 元话语与语言功能[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第10期.
[9]穆从军.中英文报纸社论之元话语标记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4) : 35-43.
[10] 黄 勤,熊 瑶. 英汉新闻评论中的元话语使用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 2012(1) : 99-103.
[11] B. L. 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12]辛志英,黄国文.元话语的评价赋值功能[J].外语教学,2010( 6) : 1-5.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