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实践的教育逻辑与机制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6944
薛传妹

  摘 要:感恩励志教育作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深刻理解感恩励志教育的过程内涵,明确其内在逻辑和重要意义,构建长效教育工作机制,从“高校、社会、家庭、学生、网络”五个方面建立感恩励志教育系统工程,从而构建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实践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实践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公民道德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1]。在感恩励志教育的目标统领下,规范化、系统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是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某大学“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实践探索,对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实践逻辑和过程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开展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有效实践机制。

  一、正确认识感恩励志教育过程内涵

  感恩是一种心理活动,由认知、情感、实践组成的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所以感恩励志教育应遵循心理活动的规律内涵,切入学生个体的心理世界,增强感恩励志教育效果。

  (一)在认知层面上,做到知恩与识恩。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直接受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价值评判影响。以认知层面为开端,引导大学生感知恩情、认识恩情,使他们意识到生命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这是感恩励志教育的基础。

  帮助大学生感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恩泽,如: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帮助、祖国的培养、社会的关爱、大自然的恩赐等,发掘这些恩泽的价值所在,使他们对身边的人、事和物常怀感恩之情[2]。

  (二)在情感层面上,注重感恩与谢恩。在对感恩认知的基础上,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幸福的情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情感冲动。大学生对于他人给予的帮助要存有感激之情,这种感情不仅要牢记在心中,更应该勇于表达出来[3]。感恩与谢恩的表达让人产生心灵与情感的交流,让人容易从情感上感知世界的美好和人类的互助。在情感层面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引起大学生内心共鸣,激发感恩情感,进而产生谢恩行为。

  (三)在实践层面上,落实报恩与施恩。知恩、识恩并内化为感恩、谢恩的情感后,以实际行动实施报恩,才是感恩励志教育的目的。报恩的形式多样,有物质层面的回馈,也有精神层面衍生。以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感恩主要以精神层面为主。在实践层面对大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恩于行,努力使学生将感恩的意识、感恩的情怀外化为实际的回馈举动,如:家庭生活中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学校生活中对老师的热心协助、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细小帮助,都是报恩的具体表现[4]。

  二、理顺感恩励志教育的逻辑意义

  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以感恩励志教育辐射其他德育教育,不断砥砺自我、情系他人、反哺社会,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与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現实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感恩励志意识的培养与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自尊意识、自立意识等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地进行自我价值实现,有效克服精神萎靡状态,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成为“知行内外统一”和谐发展的个人。

  (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意味着担当,感恩励志意识促进个体责任感的增强。在大学生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通过感恩励志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培养大学生高度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在感恩励志中对社会负责、对父母负责、对师长负责、对朋友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感恩励志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个体做出大量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这些行为促使大学生在报恩的行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适应社会并反哺社会,不仅能体味到人性的真善美,更能感受幸福、珍惜幸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健全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机制

  感恩励志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构建感恩励志教育的长效机制,增进感恩励志教育的可持续性。

  (一)构建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过程体系。在充分把握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是个体“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复合型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和特点,将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主要过程按照五个阶段进行规划,一是提高感恩励志认知阶段,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感恩励志的概念、原则、内涵、范畴等基础知识,全面正确地对感恩进行认知训练。二是陶冶感恩励志情感阶段,借助感恩励志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正确的感恩认知相一致的情感。三是锻炼感恩励志意志阶段,教育引导大学生锻炼坚强的感恩励志意志,从而确立感恩励志信念。四是规约感恩励志行为阶段,引导大学生将感恩励志的认知、情感、意志运用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活动领域,做到感恩励志“知行合一”。五是养成感恩励志习惯阶段,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积善,养成良好的感恩、报恩、施恩行为习惯,不断完善人格,全面提升自我。

  (二)丰富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内容。感恩励志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在内容上不断深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感恩励志教育内涵建设指出了新的方向。高校在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过程中,除了在落实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如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等传统的感恩励志教育内容,还应重点强化环境、生命、责任等相关内容,指导大学生感恩自然、感恩生命,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践行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增强感恩教育的时代性。

  (三)增设专门的感恩励志教育课程。要加强感恩励志教育的效果,高校在德育课程中,急需专门增设感恩励志教育课时,并编写教学大纲和感恩励志教育的教材,以完备的过程体系为基础,结合大学生阶段成长规律,编排合适的感恩励志教育内容,以此促进高校感恩励志教育的开展。根据学校课程情况,有必要增设专门的课程,并列入公共基础课。教育者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直观和微观相结合,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以期达到真情流露和情感共鸣的效果。

  (四)建立科学的感恩励志考核机制。科学的感恩励志评价机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感恩励志教育,首先要建立健全感恩励志教育评价机制。根据时间维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细化大学生日常感恩教育实效性评价目标,多角度对比中进行科学准确地分析,从而对大学生的日常感恩励志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全面的评价。其次,创造条件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注重体验和反思教育过程,强化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体会。再者,把大学生个体感恩素养的评价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通过评价体系来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大学生对感恩励志教育的再认识、再发展、再探究。

  (五)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模式

  “高校、社会、家庭、学生、网络”五位一体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指通过调适与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关系,指导开展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以期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1.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调动大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加强大学生自我感恩励志教育,具体说就是“学”“养”“践”。“学”是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成为一名明辨是非、心胸恬淡、胸怀广博的人,从而提升人生的境界,这样有利于对感恩内涵的正确认知。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可以丰实感恩情感。“养”是通过培养大学生自身识恩、知恩能力,自觉树立知恩图报与施恩不求报的意识,主动参与各种公益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切身体验感恩情感,进而加强对于自身的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增强自我教育的效果。“践”是积极参加感恩实践活动,化感恩意识为感恩行动,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途径,逐渐学会约束和克制自我,懂得将心比心、理解他人,通过实践来发挥自身的各种潜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形成良性循环。

  2.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大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感恩励志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在感恩励志教育内容上既要保持特色,还要系统设计,既要传承历史,还要创新发展,既要区别于传统感恩文化的理论体系,更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还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深化新的道德内涵和行为准则,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影响的免疫力,在理性思维能力提升方面下功夫,在感恩励志教育时代内涵上下功夫,提升感恩励志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3.发挥家庭教育的情感力量。家庭情感力量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建立的情感源泉,和谐、幸福、安定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积极肯定情绪的产生,有利于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实施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主动积极地营造家庭和睦融洽、互敬互爱、谦让包容的家庭氛围。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家长积极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交往谦卑温和,大方豁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此同时,家长要努力突破时空限制,积极探索与大学生的情感链接,并基于良好的情感交流,培养大学生爱戴父母、礼敬长辈的观念意识,培养孩子回馈他人的感恩思想和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家长带头做好榜样示范,以身作则,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基础,对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至关重要。高校在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过程中,要强化家校联动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力量。

  4.发挥良好社会风气的育人力量。社会环境具有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功能性全的特点[5]。大学生终将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必然离不开社会,他们的感恩意识的形成需要依赖于一个健康、向上的外界环境。因此,开展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环境的连接,充分发挥良好社会风气的力量,加大社会正面形象的树立,扩大感恩楷模的宣传,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调动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揭露和批评冷漠无情的忘恩现象,肯定和赞赏知恩图报的行为,树立实施感恩的好榜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促进“爱党爱国、互帮互助、共建和谐、担当奉献”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

  5.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特色力量。当代融媒体格局日益繁荣,在高校德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使其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感恩励志教育网站,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搭建网络感恩平台,在网上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宣传,增强感恩宣传力度。在校园内,要发挥校园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建立感恩论坛,开设感恩栏目、感恩故事板块,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网页、书写文章、拍摄视频等,用感恩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感恩、实施感恩。提升大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武国剑,朱玲利. 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理路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7):110-113.

  [2]陈果.高校感恩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

  [3]王志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感恩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杨艳.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09.

  [5]王惠民.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延吉:延边大学,2016.

  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安徽师范大学)科研重点项目“感恩励志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名师工作室实践探索”(批准号SK2017A0044)、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和创新实践项目辅导员精品项目“大学公益文化社会责任感育人工程”(批准号:JS2019HGXJ008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