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线教学是疫情防控期间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高校应科学预判和全面梳理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规划符合教学实际的工作思路,制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真正把线上教学当成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契机。通过教学实践,革新教师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在线教学质量。
关键词:在线教学;信息素养;课程直播;效果评价
2020年1月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经济社会发展节奏,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战“疫”成为全国上下最重要的任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成为疫情防控的首要工作。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高校延期开学,开展线上教学,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实现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1]各高校迅速响应,制定延期开学组织与实施方案及其配套预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同样,在疫情防控时期能否把线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与线下教学相同乃至更优的教学效果是对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能力的一次大考。高校在特殊时期开展线上教学,要全方位梳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明确符合校情教情学情的工作思路,制定科学性和适恰性的工作方案。在制度、政策和服务保障等多个层面推动教学活动如期、保质、顺利开展。
一、问题梳理
在线教学是疫情防控时期的策略性人才培养方式。不同于MOOC和视频直播,在线教学是指依托互联网,利用教育平台或即时交互软件,在师生无法在教室内面对面授课情况下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信息交互,实现与线下课程类似的教学情境。因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防控工作也在不断调整,在线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开课规模大,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与其他的教育培训不同,2020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规模大,要为在读各类学生开设课程。根据最新数据统计,高校各类在校生达到3833万人[2],为如此规模的学生开课存在诸多压力,究其原因,大规模在线授课,课程质量的提升是动态的过程,尤其是在开课之初,课程无法达到线下的教学效能。二是准备时间短,课程准备压力大。新冠肺炎疫情具有突发性,高校在2月初开始准备在线教学,而开学时间多集中在2月17日或24日。也就是说,从着手在线教学到正式开课,相关准备工作要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在短时间内,准备大规模的线上课程,无论对高校,还是教师学生,皆是巨大的挑战。三是条件保障无法契合教学要求。线上开课时间即是高校原计划开学的时间,大规模课程几乎同时开始讲授,网络拥堵、卡滞,视频掉帧、丢包,服务器过载以及网站或客户端无法登陆等造成教学无法顺畅进行。教师和学生居家环境中包括视频采集端口与声音收集设备等个人计算机硬件配置无法全部满足教学要求,尤其是声音传输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和质量过硬的麦克风等。简言之,条件保障工作的不足导致在线教学无法按计划推进。四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理念无法适应线上教学。教师能否熟练使用一种或者多种教育平台和交互软件是线上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教学理念层面接受全员线上授课需要一段过渡期和调整期,部分教师还不完全具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准备课程、讲授课程和辅导课程的职业素养,部分教师仅把线上教学当作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之策,没有认识到其实是互联网参与下的教学新样态。
以上四个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影响着在线教学能否按期保质进行。在对问题梳理、剖析和归纳的基础上,规划以丰富教学形式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思路是线上教学高效开展、顺利推动、取得实效的前提。
二、思路
1.准备多种教学方案,及时应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主流在线教学可分为MOOC、SPOC、区域教学平台、网络直播、学生自学+教师答疑、智慧教室系统等,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规避网络拥堵和服务器过载等问题,弹性调整教学节奏。开展线上教学,学校管理者和学生要充分尊重教师选择教学方式的自主性,不宜 “一刀切”,更不能强制要求使用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所授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整体把握要最为熟悉,所以要一课一策和一课多策,选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把课程开起来,做到“开学延期、教学如期”。
2.动态调整,划定标准
条件保障等外部因素和师生对线上教学的认知等内部因素共同影响教学效果,在课程授课时,要以划定开设标准,动态调整为思路,即随着课程的推进,不断完善教学形式,逐步达到教学预期。在开课之初,由于多种不可预测因素,在线教学会遇到网络不畅和平台或软件的卡滞等问题,教师要以课程开起来为首要目标,在不断调试和摸索中,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认知和思维层面重新审视在线教学,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性方案,而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内的全新存在方式,是现代化教育的新形态,是未来人才培养方式的“新常态”。互联网教学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成为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需要注意的是,授课方式的灵活性和授课内容的多样性并不是牺牲教学质量,相反,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课程设计、师生互动和学业检测以及教学督导等,以多种方式提高在线教学质量。
3.完善指导方案
在线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是教学开展的制度性和纲领性文件,对教学活动起到规制和指导等作用。高校梳理教学存在问题的目的之一即是可依此制定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案。在线教学的空间虚拟性使得效果评估不易把握,高校一定要全面调研教学单位,深度访谈一线授课教师,听取不同方面的訴求,在制定统领性方案时,注重兼顾全面,突出重点,加强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网络信息管理服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真正把保障在线教学作为疫情防控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山东大学(威海)实行“1个方案+N个通知”的方式,不断调整优化工作预案。学校根据线上教学实际,提出一个整体性工作方案,与之配套的是涉及防控、教学条件、教师培训、学生动员、心理指导、效果评价、数据分析等方面的预案,每个预案中有两种以上的工作推进安排,以便依据教学运行状态,灵活调整工作。随着教学计划的推进,学校在不同时段发布不同主题的通知,对工作方案逐步细化和详细补充。比如,在正式开课之前,通知的侧重点是教师教学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具体教学方法的培训;开课当天提倡多样化在线教学,以免扎堆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而造成大面积网络拥堵;在课程真正开设起来,教学延误和卡顿等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学校则要求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学规范,保障教学质量,打造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线上金课;在教学活动开展至第四周时,师生适应并认可了在线教学,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分享高效实用、简便快捷的授课方式,大力推广可复制、易操作的教学案例,并适时推动以线上教学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充分挖掘在线教学的优势,真正把应急之需的线上授课融入常规教学体系之中。教学方案在不断调整中指导教学,反过来,教学实践是教学方案生成和优化的动力基础。可以说,教学方案和教学实践互相支撑,紧密关联。
三、对策
1.准备主副结合的教学平台和直播软件
教师在准备在线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尤其是教学平台的选用,充分与选课学生协商,以师生的普遍接受为使用依据,同时准备其他备用方案,一旦因网络条件、设备配置和其他不可抗拒因素造成教学延误或中断,即时启用备选方案。山东大学(威海)的在线教学采用“雨课堂+”的授课模式,即教师以雨课堂为主要授课平台,同时准备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WeLink、Zoom、QQ和微信等软件,作为主推教学平台出现故障时的备用方案。学校重点推荐雨课堂教学平台,联系雨课堂供应商,签订合作协议,雨课堂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为线上课程提供解决方案,把教学数据导入平台后台,师生通过个人身份认证,直接接入课堂,实现课堂直播、问卷发放、学业测试和师生互动等。在开课第一天,部分时段雨课堂出现了延迟、卡顿和无法登陆的问题,教师及时启用备选平台和软件。通过多次磨合,雨课堂以及其他平台或软件形成相对稳定的使用率,其中腾讯课堂的使用人数最多,占开课人数的68%。平台或软件使用率的平稳是教学秩序稳定的重要标志。
2.多层次全方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在线教学技术是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传统教室教学,还是线上教学,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线教学技能是疫情防控时期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的新方法。在教学理念层面,学校和教师不应仅把在线教学当作应急之需,而是要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贯穿到日常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做到线上线下齐发力,提高教学效率,释放教学生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所以,疫情为高校教学带来挑战和压力,同时也为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尤其是课堂教学纵深改革提供契机。学校要广泛动员教师提升信息素养;教师要积极提高线上教学能力,变压力为动力,“理解在线教学的特点、掌握在线教育的技术、提升在线授课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潮流。”[3]
高校要广动员、多层次、全过程提高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广泛动员教师提升教学信息素养,形成学习技能、革新理念的热烈氛围。线上教学技能培训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年龄、专业背景和日常对教学信息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对年龄稍大的教师,首先培训教学平台的基本操作,消除焦虑感和抵触感,引导转变教学理念,在观念和思维层面,提高对线上教学活动的理解和认同。青年教师对新技术和新理念接受快,可同步进行信息素养和教学理念的培训与革新,培养他们成为引领线上教学的主力军。同时,要关注部分人文社科学科背景的教师对线上教学技术的认知,通过能力提升和观念转变系列辅导,使部分偏好板书和随堂演示等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全方位了解互联网参与下日常教学。通过系列培训,教师应认识到,在线授课可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在课堂上可共享更多学习资源,相对于传统授课方式,有着多方面优势。多层次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需要学校、教学管理服务部门、教学单位等多个层面共同参与。学校和教学管理服务部门从高等教育政策规划和教学理念革新层面,引导教师提高对线上教学的认可度。教学单位包括教研室主任和熟悉线上教学的教师在内共同辅导课程设计、课堂讲授和效果检测等层面的改进方法。全过程教学信息素养提升是指在开课前和开课后皆要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助推。以开课时间为节点,前后培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开课前,主要推介在线教育平台的特点和实际操作,帮助教师选择与课程讲授相契合的方式,同时介绍多个平台或软件组合使用的方法,为教师准备在线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在正式开课时,要及时关注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及时回应师生的重要关切。在课程开设趋于稳定、教学按照计划有序推进时,引导教师总结线上教学经验,分享成功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与创造,把线上教学纳入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范畴,产出高水平的教研成果。
3. 数量保障与质量提高递进的制度引导
疫情防控时期的线上教学在开课规模、准备时间和条件保障等多个层面存在压力,在开课之初,要先把课程开起来,保障课程开设的顺畅度,在开课数量达到预期后,则把授课质量提高当作阶段性目标。山东大学线上授课之初制定相关方案和制度,其主体要求是“课程开起来,学生学起来,师生交流起来,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四种教学样态是不同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以时间为主线,不同阶段的教学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是前因后果的紧密关系。只有课程开设起来,教学进行起来,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学生适应并认可线上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才能持续有效,;在师生交流过程中,会发现新问题,迸发新想法,开拓新思路,总结新理念,为在线教学研究提供土壤,把案例总结、经验推广、教学技法提炼等上升到教学研究的层级。
4.方法自主性与标准统一性的结合
在线教学对多数教师来说,是挑战和困难,要承受身體、心理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压力。教师在开课之初的心态是不断变化的,即从焦虑到放松,从抵触到适应,从生疏到熟悉。心态变化是线上教学开设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在准备或进行在线授课时,情绪焦虑同时又对新的教学形式心存期待。所以无论从学校管理服务层面,还是从学生学习层面,要充分尊重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师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技术环境、学习者特征等要素灵活选择某一种最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或对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加以整合”,[4]在探索中,构建师生默契配合的教学模式,焕发愉悦的教学体验。诚然,教师选择较为自由的授课方式,并不意味着授课要求可以放松,质量标准可以降低,乃至给课堂“灌水”,而是应创造性地丰富课堂形式,增加内容的挑战度,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由于网络授课的便捷性,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推动者,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鉴于“在线学习缺乏熟悉的传统课堂教学指导,可能会给学习者带来额外的不确定性”,[5]所以,要多分配学生发言的时间和频次,充分激发学生想学、愿学、能学和会学的积极性,以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线上课堂教学与线下教室授课等实质等效。积极营造课程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严谨统一的生动和谐的在线教学活动氛围。
结语
在线教学是疫情防控时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对维护人才培养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等起着重要作用。教学活动需要高校、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多方之力做好特殊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线上教学仍要持续,并且要把质量提升、寻求方式方法创新作为授课的重要拓展面向。毋庸讳言,在线教学不会是階段性的应急之策,而是在信息交互社会,互联网深度参与教育,高校教学正在生成的新样态。对如此大规模高密度的线上教学进行效果评价,还为时尚早,目前要做的是,以积极地姿态面对不同以往的互联网介入下的教育教学,不仅限于日常授课方法的改进,而是以更长远的目光,客观审视“互联网+教学”“智慧+教学”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当然,积极面对并不是一味地迎合,毕竟人才培养是体系化、规制性的科学活动,要在运用新兴教学方式的同时,理性谨慎地分析互联网对教学的介入而带来的不足乃至弊端,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目标,全面而审慎地研究在线教学,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工具的正面作用,使其真正服务日常教学,助推教育教学改革,促推高校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参见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2/t20200205_418138.html.
[2]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EB/OL].参见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3]邱水平. 以高质量在线教育教学应对高校疫情防控大考[J].人民论坛,2020,(8):6-8.
[4]黄荣怀,张慕华,沈阳,田阳,曾海军.超大规模互联网教育组织的核心要素研究——在线教育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案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3):10-19.
[5]贾利锋,李海龙.临场感对在线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影响——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条件过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2):45-52.
本文系山东大学(威海)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制作标准研究”(项目编号:Y201906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教务处,山东 威海 26420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