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增强说服教育的功效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6414
吴一

  摘要:

  说服教育是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方法,不同的老师在进行说服教育时,产生的效果不一样,甚至适得其反。要提高说服教育的效果,要求老师要学会“怎么说”,知道“说什么”能打动学生,注重核心意识的灌输和强化。

  关键词:说服教育;说什么;怎么说;核心意识

  说服教育是指老师运用语言及情感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改正错误、优化行为方式的教育方法,它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但是,不同的老师,运用说服教育的视角、层面和水平不一样,效果差异很大。学生能否信服老师的说教,取决于老师“说什么,怎么说”。有的说服教育,干干巴巴,苍白无力;有的三言两语,蜻蜓点水,不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有的老师激情满怀,旁征博引,逻辑严密,感染力很大,给学生很大的触动;有的说服教育,学生非但听不进去,还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对抗情绪。同一位老师,受情绪、情境的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说服教育的效果也不一样。在求学生涯中,比较不同老师的说服教育,有的老师说服教育工作非常成功;有的老师磕磕碰碰,累得心力交瘁。反思比较起来,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对增强说服教育的功效,价值较大。

  首先,老师要学会“怎么说”,及时调整好状态

  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教育热情、激情,能否进入亢奋的教育状态,是说服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人的意识是大脑接受外部刺激,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痕迹的结果,老师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只有强烈的热情、激情,才能给予学生强烈的信息刺激、激荡学生的头脑,在脑海中产生较大的波澜,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的痕迹。所以,老师在开展教育之前,一定要酝酿好自己的情绪,以便精力集中,精神饱满,激情涌荡,形成排山倒海之势。这样,说服教育才会更大程度地震撼学生的心灵。那么,怎样酝酿激情,进入亢奋工作状态呢?

  一是要求老师胸怀高度的责任心。试想,一个责任心不强或者毫无责任心的老师,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往往想到逃避,怎么可能产生教育的热情和激情呢?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发现了违纪学生,就直接把学生送交班主任或政教处,自己不履行教育的责任。更可悲的是,有的学校领导鼓励老师这样做。殊不知,这是教师在逃避教育的责任,是偷工减料行为。《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不能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每个老师想到自己肩上扛着孩子一生的前程,扛着孩子家庭所有人的幸福;想到育人是教师法赋予教师庄严的责任,教师的激情应该油然而生。实践证明,责任心越大,教育的激情产生就越快;责任心越小,教育的激情产生的越慢,或者根本不可能产生激情。

  二是老师要热爱教育工作。有爱才有情。爱的越深,工作的激情就越强烈。现在,有的非班主任老师,对教育学生没有热情,看见捣乱的学生就头疼,害怕管学生,对学生麻木不仁,视若无睹。教育是艺术性很强的工作,教师的成功,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育人,把有问题的学生雕塑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生。一个热爱教育的老师才可能经常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一旦有了乐趣,教育就不再是负担,教育的激情应然而生。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他非常热爱教育,每当走进课堂,面对学生时,他就心花怒放。正因为热爱,才促使他孜孜不倦地做一名好教师。

  三是老师要有转化、塑造学生的决心。人的决心大小,决定行动的质量和力度。决心越大,教育的心理准备性就越高,教育的激情就越容易迸发。如果没有教育好学生的决心,把问题学生看作是不可救药的,对教育学生敷衍了事,甚至动不动产生开除学生的想法,这样的老师决不会产生教育的激情。高中时我所在的一个班级,原先的班主任认为大部分学生很差,尤其是经常把几个回民学生说得一无是处,任课老师都不愿意给我们上课。后来,王老师担任我班班主任,经过两节课的教育之后,他们都很规矩,都很可爱,其中的两个回族学生表现的很好,劳动很积极,待人彬彬有礼。我觉得,这与教育好学生的决心有很大的关系。

  激情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初一时,刘老师担任我班班主任,他一位性情平静的人,口才也不好,平时讲话慢条斯理,甚至不那么连贯,但是,每当他教育学生时,能很快进入亢奋的教育状态,激情澎湃,语流畅通,凝聚了全身的智慧、力量和勇气,给学生最强烈的刺激。这种激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高度重视,感染力自然就大了,大腦中留下的痕迹就深刻了,学生的心灵也就容易被触动。

  老师的热情、激情,除了通过口头语言传递外,还要借助眼神、表情、手势、身体等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肢体语言对老师的观点起强化和辅助作用,可以显示老师的优雅,膨胀老师的形象和魅力。使用肢体语言,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表现自己的愤怒、悲伤、高兴、怜悯、同情、鄙弃、理解等情感,把这些情感形神兼备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与老师的情感一起震动。二是肢体语言的运用要有适当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

  其次,老师要知道“说什么”,即说服教育要有新颖性、系统性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想三言两语把一个犯错误的学生教育好、塑造好,一般是做不到的,因为学生犯错误,有的非一日之寒。因此,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应对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剖析,分析其错误的根源,提出改正的措施、阶段和目标。说服教育的过程,应该有一定的系统性,要展示观点、收集材料、分析论证。当然,语言可能不是那么准确,论据可能不是那么精当,论证过程也可能不是逻辑严密,但是,整个过程必须具有相对的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老师要分析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引用材料进行证明。仅仅提出观点,缺乏有力的材料,或者只有材料,没有明确的观点,都达不到预期效果。比如,有的老师经常说:“不要干什么”,“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再不改就小心点”,等等,都是些恐吓或禁止性的语言,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没有丰富的深入的材料,因此达不到触动学生心灵的目的。

  二是要跟踪教育学生。一般来说,思想一经支配行动,说明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化不是一次说服教育能够完成的,有时需要两次或多次的教育过程,因为思想有一个吸纳、批判、动摇、稳固的过程。第一次说服教育之后,老师一定要“跟踪”学生,随时杜绝不良思想的再生。对于意志不坚定和思想顽固的学生,老师更要环环紧扣,切莫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我的高中同学李峰,经常迟到、旷课,虽然班主任一天一表扬,两天一批评,收效甚微。后来,班主任通过细致了解,原来他在初一就养成了逃课习惯,上课时间常常玩篮球、乒乓球,老师也不注重严格管理,听之任之,甚至上课时间与他一起玩。既然这样,班主任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坚持跟踪教育,把他作为“名贵树木”栽培,科学施肥、灌溉、保养和修剪,直到一年之后,才有所改变,杜绝了逃课。

  说服教育的内容必须能够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灵魂,才会获得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老师要摘取能够震撼学生灵魂的材料,比如学生身边的材料,名人、名家的事迹,最新发生的国内、国际事件,这样,能够使学生耳目一新,增强材料的可信性、趣味性。往往有的老师说了半天,都是些老生常谈,学生听的不厌其烦,所以,老师要下工夫搜集和积累,用新的有趣的材料,撬动学生思想。

  再次,老师要重视核心意识的灌输和强化生动的、形象化的、启发性的材料能够帮助老师尽快达到教育目的,可是,老师也不要忽视核心意识的灌输和强化,因为只有在学生的头脑中深刻地烙下核心意识,才能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领起来,学生才“有法可依”,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才能变为学生自觉的行动。核心意识是指概念化的教育目标或宗旨。为了强化核心意识,老师要对系统性的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要反复灌输和刺激;要集中时间进行规章制度的学习,把集体学习和个别强化结合起来。通过意识强化,可以把老师的要求嵌入到学生的脑海之中,达到深刻的教育效果。我的初中学校附近有一所天主教堂,每天晚上7点钟,附近的信徒就要到教堂诵经一个小时,每天诵读的内容完全一样。通过这种重复刺激,让核心意识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不良意识被完全清除。虽然老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与诵经相提并论,但是它可以提供一种方法。事实上,缺乏大量的意识灌输及强化,本来就是造成问题学生的原因之一。在班主任工作中,老师把对学生的要求可以概括为“时间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通过两种观念的学习、渗透和反复,学生对一日常规遵守的很好,各种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高二时,班主任出发半个月,学校举行拔河比赛,我班学生团结一致,轻松取得第一名,这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强的体现。其他班主任站在拔河场地为自己的学生鼓劲,学生的力量并没有统一起来,被我班拔得七零八落。

  当然,单纯的背诵式的意识强化是枯燥无味的,老师的监督必不可少,还要注意使用多种宣传形式,比如,黑板报、课前宣誓、跑操誓词、演讲、辩论等形式,可以使学生耳濡目染,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

  说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每个老师应认真研究它,深刻领会它,灵活使用它,知道说什么,学会怎么说,强化核心意識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说服教育的功效,塑造更多美好的灵魂。同时,老师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职业乐趣,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幸福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