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学校老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存在自主学习实施不到位、滥用合作学习、合作讨论的时间控制不当、分组不科学、职责不明确、教师调控作用没有精准发挥等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中职;小组合作学习;误区;对策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是职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它日益成为许多老师探索、认可、运用的学习方式。
但是,任何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运用,总要经过一番使用和磨合才会找到适合自己存在的土壤,找到教学方式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我在听课交流中发现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些误区。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开展互助性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自觉与不自觉地去选择、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最佳的,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学习收获,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却使小组合作学习偏离了正确轨道,走入了误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自主学习,是指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环节,在合作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支配的,而是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并且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只有当学习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学习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有的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仍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没有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渠道,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法指导。没有学生个体的独立自学、自得的过程,那么合作也就无从谈起。
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操之过急,还没有安排学生自学,或自学时间不充裕,就摆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由于学生没有对文本进行自主学习,缺乏独立思考,或者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认识、体验的程度,小组讨论就犹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一个难题时,首先是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克服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
自主学习环节能否做好,关键在于老师发动、组织和指导的方法是否恰当,力度是否到位。根据职校学生实际和德育课程特点,我制定了学生自主学习预案,在预习时间、学习目标、学生分工、过程设计、评价反馈等方面作了周密安排,注重教师及时检查、调控,保证自主学习得到落实。
二、在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时,滥用小组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唯一形式,几乎每堂课必有小组合作这一道“风景”。不少讨论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是为合作而合作。有些问题浅显明白,答案一目了然,还需要合作探究一番吗?比如,一位教师在上《民事权利》一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的问题:人身权有哪些种类?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就在文本中,无需讨论。所以,小组讨论的关键是要看讨论的有效度。讨论题,无论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它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它要有一定的新颖度,能迅速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它要有一定的难度,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争议度,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例如,我在讲监护的含义时,设置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代理和监护有什么区别?”,“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是否需要监护?”,“一个13岁的少年因为偷东西,被他父亲砍断了食指,这种监護对不对?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由于问题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所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比较高涨。通过讨论,对概念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解。思政课教学中,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设置讨论题目,是很容易产生良好的效果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控制不当
听课时不难看到,有的课堂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是,讨论的时间过短。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有的正在尝试错误,教师就叫停,学生的讨论“被迫”停止,这种浅尝的讨论不可取。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不能强有力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上课宝贵的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其实,讨论时间的长短,要由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指导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讨论的时间。我在组织讨论活动时,时间一般控制在2到5分钟。总之,既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力戒浅尝辄止,做表面文章;又要尽可能节省时间,努力做到省时、高效。
四、随意分组讨论,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间的互助合作活动。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它要求教师组织相对稳定、分工明确的集体,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可有些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随意分组,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不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这势必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家庭状况、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符合了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小组的人数,国外研究,一般建议4-6人。根据职校专业实际,可以考虑将7-8名学生分为一组,也可以2人配对。
五、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不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唧唧喳喳,滔滔不绝;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无所事事;有的学生一言不发,充当旁听。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变成了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听众。有时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显得混乱、无序。这种表面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已蜕变成了一些学生放松精神和自由活动的大好时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对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全班集体参与的卓有成效的学习形式,教师一定要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组内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陈述者等等,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组内角色,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组中的不同角色,小组长要轮流当,人人平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为小组讨论高效进行奠定基础。
六、教师未能有效调控、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教师的有效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组织不当,合作学习可能会流于形式。尽管表面上看是分了若干小组,但小组里的合作学习却没有有效运行。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分配任务后,就万事大吉,有的干脆放任自流,教师在教室内无所事事,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不因势利导,不把握时机,不掌握分寸,不参与其中,美其名曰“放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实则为“撒手不管”。这些都是违背合作学习的理念的。
其实,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同教师的管理、调控、引导、参与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更多的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职校专业、课程、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做出交往策略的指导,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在合作学习中,要善于鼓舞、赏识学生,努力创设热烈的气氛和积极的情绪,及时关注各小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做出及时的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著名教育家多尔认为,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同时扮演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的有效调控、积极参与是成功实现小组合作學习的必要条件。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使师生在互动交流、教学相长中一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成败。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自主学习的关系,不注意小组人员搭配的合理性和内部成员分工的科学性,不能有效调控课堂并积极参与,必将使自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有效、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它真正成为学生沟通、增进认识、形成合作观念及群体创造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山东省教育厅师范处组编,北京出版社,第111页。
[2]《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山东省教育厅师范处组编,北京出版社,第113页,115页。
[3]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泰安市岱岳区职业教育中心,山东?泰安?271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