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医患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医学生培养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这就需要教育者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不仅技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为缓和解决医患矛盾提供思路。
关键词:医患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生
医患关系是一个医生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和医学界不断讨论的话题。中国医生承担着世界上人口最多人的医疗健康,社会地位和收入却与之不相衬。随着新时期一系列医疗改革措施的实施和法律的完善,医患关系有了新的变化。这为每个医学院校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命题。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和后备军,关系着未来医学的健康发展,在学习医学技术的同时,也要培养医德,从而为就业后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现阶段医患矛盾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随着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医患关系未能充分平衡发展,使两者矛盾凸显。在诸多社会心理学成因中,医患沟通不足是医疗纠纷频发不可忽视的原因[2]。医患关系实际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需要相互信任的关系。信任是维系医患双方合作生成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弥补医患双方认知和预见能力局限的决定因素之一[3]。医学是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专业性和知识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变的。医生从事的工作专业性极强,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治愈病人需要时间。而患者没有受到相关培训或学习。二者这种身份信息的不对等本身就是一种矛盾。
2.医疗环境方面
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医院自主盈亏,医院为了生存,出现“以药养医”,“以器械养医”。医生的付出与收入不对等,很多医生一天看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病人,为了增加收入,医生开具大处方、收红包、过度检查。患者为了看好病,忍气吞声,医患的信任关系逐渐消失。再加上个别的医生服务意识差,态度冷漠,这更加重医患关系的紧张趋势。
3.患者自身方面
现今社会,社会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逐渐懂得享受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一旦生病,总是希望马上治愈,对疾病缺乏了解,期望值过高,所以一旦疾病未能治愈就会导致出现严重的心理落差,进而迁怒医生。再者,盲目迷信专家、教授,只是患有轻微的疾病,也要找大专家、大教授看,造成大醫院病人越来越多,而基层小医院病人越来越少,形成“看病难,看病贵”局面,同时也导致医疗资源的发展不平衡。最后,相关医疗法律的不健全,患者在医保和报销等问题上得不到及时解决,进而埋怨医生,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
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重视专业化培养,淡化思政教育
高校的教育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科的设置主要以专业知识为主,注重实用主义。这也与我国的国情有关,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没有扎实过硬的技术很难在社会立足,但这样同时也会忽视基本的素质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内很多学者一直呼吁改善,但实际的效果甚微。医学的教育相比一般的大学教育学习时间更长,所学的课程更多,专业性更强,学习的成本更高,学生的负担更重,而且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逐年下降,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医学生们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了思想教育的学习。
2.思政教育边缘化,缺少专业化教师
上海大学首创的《大国方略》特色课程是思政课实施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上海健康医学院积极探索将医学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构建成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逐渐引起医学院校对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视[4]。在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下,亟待加强医学生的思政教育,但由于前述的客观背景下,医学高校在设置课程时,思政教育一般多为选修课程,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不具有医学背景或相关专业知识,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很好的解读当前的医疗形势,难以进行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思政教育,长期存在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5],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3.医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
晋代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说明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医生,要有一颗仁爱纯良之心,要有一种博爱的精神,了解和体会病人的疾苦,做到“医者仁心”,而这也是当今社会缺失的一种精神。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物资极大丰富,人们在享受物质世界带来快乐的同时,精神世界却空虚寂寞。现阶段高校的医学生,大多都是“00后”,独生子女,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涉世未深,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消极情绪的影响,做事情目的性很强,有很大的“功利性”。如果带有这种情绪来看病人,当医生,肯定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际,进而会加重医患之间的矛盾。
三、新时期医患关系下的医学生思政教育改革
1.加强课堂思政教育
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路径,知识教授与价值引领相辅相成是教育的基本实现形式[6]。学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例如吉林医药学院除了在课表安排、知识传授内容、传授方法等方面做了探索外,对思政教育的载体进行了升级和创新[7]。他们在临床输血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以课本为核心,采用多种形式教育学生,兼顾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
2.优化教师队伍
学生们对思政教育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重理论,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产生共鸣。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有理论基础还要有实践经验。能够对当前的医患关系做出正确的解读,使学生谨记“以病人为中心,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例如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基础。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可采用一些反面材料起到警示作用,以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医疗事故、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却医德缺失的医务人员作为反面教材。
3.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无形的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医学生一般要在校园学习生活5-7年,毕业后成为医务工作者,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具备了每个学校独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校园文化。学校可探索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入学时重温希波拉底誓言,参观医学院校史馆,介绍各种名医大家的高尚医德,护士授帽仪式等。同时也可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们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参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会更好地认同本专业的学习,也进一步了解社会,感受大众的疾苦,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患关系是一种既矛盾又不能分割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我国的国情与国外不同,不可完全借鉴。在新时期,医疗环境发生变化,医患关系也随之发生新的改变,这就要求从事医学教育的高校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未来的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4).
[2]蒋娟.新时代医患沟通矛盾的破解途径—以人文关怀为视角[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1):14-17.
[3]姚荷英,沈喜,王春燕,等.分級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64-66.
[4]张梅,南德红,罗盈怡,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施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2):60-61.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胡爱明,杨芳,周霞.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彰显思政教育价值的实践思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4):22-23.
[7]赵臣,侯毅鞠,袁忠海,李颖卓,方芳.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构建与创新[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40(2):155-156.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