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在校大学生是被称为00后的一代,他们所生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于前,使其在认知、行为、人际交往以及网络群体心理方面形成这一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要使劳动观教育有效,必须针对这一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应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青年尊重劳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动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劳动观教育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完整地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并着重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凸显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培养时代新人中的重要地位。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构建实施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
当前在校大学生是00后的一代,以独生子女为主,且生活在社会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使得这一代大学生具有相对独特的心理特点。这就要求劳动观教育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工作,以提高实效性。
一、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为了把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对上海市部分高校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结合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有着相对独特的心理特点。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分别从认知、行为、人际交往和网络群体心理等方面加以简要分析,以便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观教育提供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一)认知心理方面。通过考察发现,在校大学生对压力的认知是:普遍感觉压力大,学业、就业、生活、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并存,表明社会与校园同时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在读书期间就不仅要考虑读好书,还要考虑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对人生理想的认知是:他们基本肯定理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理想对自己的个人成长有促进作用,使生活更有动力;但也有学生认为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甚至有学生认为理想虚无缥缈,难以捉摸,对理想没有信心。之所以如此,个人原因十分重要,但社会也是重要原因,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有所针对。与此相关,00后大学生十分务实,大都在读书期间就在规划自己的人生。但相对来说,他们对短期目标更为清晰,也更注重短期目标的设定与实现;也注重通过近期的积累为长期目标打基础、做准备。关键是如何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对于生命的认知,主流是积极的、正面的,但也不排除他们在巨大压力之下表现出来的脆弱,以及个别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可能导致的极端行为。
(二)行为心理方面。本文仅从个人处事态度和行为倾向和对待他人的行为态度两个方面稍作分析。就个人处事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调查来看,00后大学生大多有担当,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少数学生会在面对错误时采取逃避态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总体来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责任心方面有所区别。这可能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与此相关,在面对棘手问题时,00后大学生一般更倾向于自己想方设法解决或向同辈群体寻求帮助,表现出较为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反映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以及对成长影响的同辈群体因素,这也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充分注意同辈影响的重要性。在对待他人的行为态度方面,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和包容其他同学的个人行为选择,如认可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行为,认为这是对其个人能力的一种锻炼。这表明00后大学生对待他人行为有比较正确和相对客观的态度,不轻易怀疑他人的动机,同时,心态也比较开放、平和、包容。
(三)人际交往心理方面。笔者曾专门对00后大学生的“主要交友圈”和“在与人交往中的被理解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00后大学生交友相对广泛,其交友圈来自多方面,但同校甚至同班同学则是他们最重要的交友圈。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得知,大部分00后大学生都能与班级同学和睦相处,但多数学生在班级交往中是以小团体的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这个现象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总体来说,0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特征:一是交友面较广。虽然以班级为主,但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仍然比较广,不限于宿舍或班级,而是扩散至学院、学校乃至校外。二是渴望被理解。虽然他们有着较为广泛的交友圈,但其内心仍然比较孤独,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被理解。0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成长伙伴,心理孤独,这可能是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虽然也广泛交友但仍有着强烈的孤独感的重要原因。
(四)网络群体心理方面。当代大学生无疑属于“网络群体”,他们是当今“虚拟社群”的主要成员。大学生网络社群是一种新型的大学生组织形式,也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从网络交往行为调查来看,00后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动机多样,满足不同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无明确的目的,有相当部分同学认为他们上网与人交流主要是为了学习。也有一些学生在网上与人交往仅仅是为了“凑热闹”,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明显。这些学生虽然数量不大,但参与率相对较高,比较容易成为网络论坛和网络贴吧的积极参与者以及各种复杂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二、劳动观教育的思路和方案
根据在校大学生所具有的上述心理特点,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劳动观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其实效性。
第一,培养尊重劳动观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體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 [1](P.530)马克思倡导的劳动幸福观主张把尊重劳动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劳动中主体性的人不断生成,人的素质不断提升,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从而获得自我享受,感受幸福。尊重劳动是一种质的概念,而不是量的概念。只要有劳动的付出,都应该得到尊重。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对所从事劳动自身的认同,即肯定自己的劳动能够促成自身价值的实现。劳动是确证生命价值、维护个人尊严、实现个人幸福的最好方式。没有劳动就不会创造价值,就不会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更不会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习近平同志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辛勤劳动、誠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P.44)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最终到达幸福的彼岸。要让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成为体面的存在,让人们能够尊严地劳动和生活,培育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因此,要树立青年正确的劳动观和幸福观,使青年切实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幸福,让劳动幸福观成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尊重一切劳动,尊重一切劳动成果,尊重从事不同劳动的一切劳动者。
第二,树立参与劳动观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只有劳动,才能不断使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本质。在他看来,在现实性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又产生于人的具体劳动实践中。同时,劳动也是人的一项权利和义务。在生产力水平还没有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劳动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劳动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很多青年不愿劳动特别是进行体力劳动,误以为劳动只会带来劳累和痛苦,倾向于通过其它非劳动的形式例如“啃老”获得金钱和享受。他们没有认识到劳动才是获取幸福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唯一途径,他们更没有意识到劳动也才是自身发展和本质实现的活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青年过分注重物质形式,摈弃了最基本的劳动乐趣。虽然当前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不能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和观念。在劳动创造过程中,人们可以不断地使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要积极引导青年参与劳动,让他们在劳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树立享受劳动观念。当一个人在劳动中是主动的、可以自我控制的时候,他就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与他人交往的乐趣,获得共同体安全的保障以及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等。自由自主的劳动让人幸福,它能使人的创造性本质得到真正体现。劳动如果仅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和方式,而不是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和本质的一种生活。
在当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青年一代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可能享受劳动、享受生活,他们不应再局限于生存、谋生的目的而劳动,应该更好地享受劳动,让劳动成为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手段,唯如此,劳动就不会成为负担。在劳动过程中,在创造“物”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人”的主体力量的增强。这样,劳动在自由的条件下便会成为人的渴望行为,成为人的目标行为。劳动不再是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本的增值目的,而是为了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以及多大程度上生动地展现了自己的全面发展,因为,只有“人”才是劳动的目的。人的劳动热情和劳动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们才能真正占有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
总之,劳动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爱劳动的习惯。而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劳动意识,并通过长期践行形成行为习惯。而这一过程始终与大学生的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等发生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当务之急就是要遵循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劳动教育规律,科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开展高校劳动观教育活动,提高劳动观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项目来源:2019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D-130)、2019年度上海教育科研市级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19132)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