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借款人以欺骗手段与贷款人签订借款合同的行为,是指借款人在借款用途、还款能力等影响借款合同能否达成的决定性事项上欺骗贷款人,以达成签订借款合同并借款之目的的行为。借款人以欺骗手段签订借款合同的行为属于民间借贷中的刑民交叉问题,属于民事法律调整范围或刑事法律调整范围均有可能,不可以此行为简单定性,而应当根据民法和刑法中对此行为的不同规定,就其本质对该行为的两种定性进行准确细致的区分。
关键词:借款合同;民间借贷民事欺诈行为; 刑民交叉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及司法解释,诈骗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以非法占有公司财物为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并以刑事推定的方法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由此可知,借款人以欺骗手段与贷款人签订借款合同的行为,必须以行为人做出上述可以判断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客观行为,作为该行为受刑事法律调整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借款人以欺骗手段签订借款合同的行为属于民间借贷中的刑民交叉问题,仅以此行为来看,出罪入罪均有可能,不可以此行为简单定性。
一、我国司法实践中关于借款人以欺骗手段签订借款合同行为的判决
我國司法实践中,关于借款人以欺骗手段签订借款合同行为的定性一般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民间借贷纠纷,属纯粹的民事欺诈行为;第二种,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属刑事法律调整的范围。
借款人采取欺骗手段与贷款人签订借款合同时,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即有相应还款能力的,属于民事欺诈行为;而借款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明知自己不具有还款能力,仍以欺骗手段与贷款人签订借款合同的,属于以借贷为名的诈骗。在叶志波涉嫌诈骗一案中,粤刑终631号刑事判决书,认定该案是纯粹的民间借贷纠纷,叶志波不构成诈骗罪。
人民法院在判断借款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之目的时,往往将借款人客观上没有还款行为、还款计划,以及借款实际用于挥霍性用途以致借款人无法偿还借款,作为借款人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之故意的决定性证据。在罗小兵涉嫌诈骗一案中,(2013)南刑初字第15号刑事判决书,认定罗小兵构成诈骗罪。
虽然在法律条文上,民间借贷与诈骗犯罪泾渭分明,但在司法实务中,两者一直保持频繁交叉之状态。随着我国自由市场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行为本身的逐利性与当时关于民事欺诈的立法疏漏(《合同法》于1999年10月施行)一拍即合,民间借贷借款人行为被司法犯罪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并且,由于民间借贷行为极易导致经济类犯罪,绝大多数的民间借贷为金钱借贷,利率大幅高于商业银行同期存款率,目前我国对于以欺骗为手段的民间借贷行为的定性,仍有广泛入罪的趋势。
二、我国学者关于借款人以欺骗手段签订借贷合同行为定性的观点
关于借款人以欺骗手段签订借贷合同行为的定性问题,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以借款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主观目的为标准,对该行为进行定性。若借款人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主观目的,应定性为合同诈骗罪;若借款人并无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应定性为民间借贷纠纷之民事法律行为。并且,由于借款人以欺骗手段签订借贷合同的行为存在大量刑民交叉问题,部分学者提出了借贷型诈骗和欺诈性借贷的概念来界定该行为中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调整的范围。
(一)民间借贷纠纷和合同诈骗罪的区分
区分民间借贷纠纷和合同诈骗罪的关键点是借款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具体在于以下四点:第一,借款人与贷款人在借贷时的相互关系。一般的民间借贷多发生在相互了解、相互往来的亲友之间,借贷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而合同诈骗罪一般发生在相互并不十分了解、仅是相识,甚至没有任何亲密关系的陌生人之间。第二,发生借贷关系的原因。正常的借贷关系中,借款人确实遇到了困难,一时无力解决,才向他人借贷;而以借贷为名实行诈骗的,则往往是编造虚假的困难事实,或以高利息等利益为诱惑,或骗取他人同情或信任,并且明知自己不具有还款能力。第三,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的原因。正当的借贷关系,借用人不能按期归还,往往是因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困难或者意外;而合同诈骗罪中,借款人不想归还,并非因为客观条件的妨害。第四,借款人无法按照借款合同规定还款时的行为表现。正常的民间借贷关系中,不能按期还款时,借款人一般会与贷款人协商迟延还款,并想办法还款;而合同诈骗中,借款人面临被发现无法还款的压力时,则往往表现为携款潜逃,或是大肆挥霍或赌博。
(二)借贷型诈骗与欺诈型借贷区分
借贷型诈骗,一般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民间借贷的合同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欺诈型借贷,是指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使贷款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此错误认识与欺诈行为人签订借贷合同的行为。两者的具体区别在于:
(1)借款人主观目的的不同。
欺诈型借贷中借款人实施欺诈行为的主观目的是建立或者变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不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行为人本质上希望达成双赢;而在借贷型诈骗中,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通俗讲,借贷型诈骗中借款人的直接目的是非法骗钱,欺诈型借贷中借款人的直接目的是合法赚钱。
(2)行为的法律后果不同。
欺诈型借贷关系中,借款人实施欺诈行为后,可能会产生对双方都有利的合法后果;而在借贷型诈骗中,则必然会发生受欺诈一方利益受损的非法不利后果,而且借款人获得利益就是建立在另一方遭受了损失的基础之上,行为人的诈骗行为与获得利益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3)非法占有目的之推定。
借款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可通过客观上的行为表现反映:一是借款人在订立民间借贷合同时所给出的借款理由。二是借款人在订立借贷合同时的经济状况,以此判断其主观上是否为明知自己不具有还款能力,而以借款为名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三是借款人对资金的实际用途。欺诈型借贷关系中,借款人虽未按照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资金,但一般为投入生产经营,缓解资金周转压力或者是解决困难。而在借贷型诈骗中,行为人往往将所获得的钱款绝大部分用于个人挥霍,或直接携款潜逃,或者隐匿资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