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师道尊严”,是传统文化馈赠给我们的教育理念,文章分析了“师道尊严”的困境及其维护“师道尊严”的途经,指出“师道尊严”对当今的教育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师道尊严;教育;维护
一
“师道尊严”是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它出自于《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说: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难做到。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 “师道尊严”,并不仅仅意味着教师相对于学生的尊严,它更多地意味着学校的尊严、教育的尊严。师道维持尊严,人类的知识、社会的文明可以得到传承,师生间最珍贵的价值、最美好的情感可以得到继承,这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我们需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学校不仅是知识殿堂,也是道德建设的高地。在学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也是道德教化的楷模。尊重知识,崇尚以德育人,需要塑造“师道尊严”。教师没有尊严,道德教育就没有感召力。具有尊严的教师,是具有尊严的教育的前提,也是具有尊严的学生的榜样。“师道尊严”关乎教育的发展,关乎文化的传承,关乎社会的进步。教师的尊严不是教师个体的尊严,而是教师职业、社会文明的传承者整体形象的尊严。
二
但是,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师道尊严”并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文化大革命使“师道尊严”消失殆尽。改革开放后,我们迎来了尊师重教的春天。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应试教育的盛行,教师的经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穷教书匠摇身变为高收入群体中的一份子。曾几何时,报考师范专业需要通过享受政府的补贴来鼓励,现如今教师的职业已成为趋之若骛的紧俏岗位。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化的趋向,并未使教师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教师职业人格尊严的提升并驾齐驱。相反,功利主义的蔓延,使教师这一“阳光下最崇高的事业”,“人类灵魂工程师”日趋沦为所谓“白骨精”、“奸商”的同流合污者。学术腐败,教育的公平问题屡屡见诸报刊和媒体,吸引公众的眼球。教师与崇高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日渐模糊。教师的地位日益陷入尴尬境地:经济地位不断走高,职业人格日趋走低。社会在质疑教育产业化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了疑惑。师不严,道无尊,“师道尊严”日益失落的趋势正在蔓延。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一些:
1、教师的传统功能日益受到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挑战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最主要的职能是传授知识,延续文明。教师垄断了教育资源,学生很少或者没有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无所不知的知识楷模,备受社会尊崇。如今的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打破了学校教育和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垄断地位,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多样化了,电脑网络、书籍报刊、电影电视以及各种大众传媒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教师在课堂传授的信息在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逐渐下降,教师和学生之间已经不存在“闻道有先后”了,教师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垄断地位和权威已经受到撼动,师道难有尊严。
2、教师尊严的维持存在制度性障碍
在科教兴国,提升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政策环境中,国民对教育的渴望与日俱增。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缺乏恰当的保证“师道尊严”的制度安排,公共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日益提升的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矛盾。教育的产业化、商品化倾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矛盾的延伸。教师作为个体,和市场经济中的芸芸众生一样,也为“稻梁”谋,补课、辅导,教育异化为商品,教师成了计时工。教育不得不关注效率、关注产出,急功近利。市场化趋向使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功利主义的倾向愈演愈烈:胜者英雄败者寇,视知识为商品,视学生为机器,使升学率、就业率成为教育的价值趋向。在管理上,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的片面强化,把学生看成是上帝,认为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把教育事业看成是服务行业,把商业上的一套生搬硬套到学校,使教师不敢得罪学生,师生关系异化为市场买卖关系,使“师道尊严”误入歧途。
3、教师的职业素质存在伦理缺损
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是师道有尊严的伦理基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但是,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评价机制使教师的职业人格受到严重挑战。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教师是凡夫俗子,也是真实的经济人。物质世界的诱惑同样适用于教师,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利用稀缺的教育资源中饱私囊,利用评价机制的缺陷大搞学术腐败。屡屡进入公众视线的讲台走穴、学位买卖、分数造假、知识贱卖,诸多曝光不断地拷问着教师的良知。那些“学不高”、“身不正”的教师自然得不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而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队伍的评价和信心。
三
在学校教育中,维护“师道尊严”,也就是维护榜样的尊严。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我们不能苛求教師是无所不知的知识化
身,但教师应该是求知求真的榜样,是道德的楷模,“师道尊严”就是要保留对知识和道德的崇拜和敬畏。维护“师道尊严”,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尊重,懂得感恩。今日在学校,师道有尊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他日走上社会,知道尊重和感恩的学子,才有可能成为守法的公民、敬业的员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漠视尊严和敬畏,何以安分守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所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师道尊严”,还“师道”以“尊严”,教师有责、政府有责、社会有责。
维护“师道尊严”,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独立人格和职业伦理,是师道有尊严的必要条件。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要有人格魅力。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慎独自律,在学生面前要时时刻刻保持好自己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维护“师道尊严”,政府也有责。教育作为公共的社会资源,政府理应为它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有责任设计合理的公共平台,为教师的任用、教师的督导、教师的考评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制度安排,这样才能保证师资的质量。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工作有特殊性,光用知识、学历的背景来成就合格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入行不作严格把关,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既难有作为,也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更难获得尊严。所以,政府的责任在于制定恰当的制度和规则,保证师资队伍的优质,塑造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群体,保障教育的公共性,避免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腐蚀。只有维护好职业队伍的纯洁,才可能有教育事业的崇高;只有维护好教师的尊严,才会有教育的尊严。
维护“师道尊严”,还需要社会的通力合作。“师道尊严”仅仅依赖教师的自律和政府的约束是不够的,它还需要社会的呵护。社会舆论、媒体导向对“师道”能否有“尊严”影响深远。我们应该看到,舆论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害群之马暴露于阳光之下,维护了教师队伍的纯洁;另一方面,个别人的行为被媒体过于放大,公众受舆论的引领,教师的形象、教育的神圣会受到玷污,一旦斯文扫地,哪里还有“师道尊严”可言!师道有尊严,教育才有尊严。教育有尊严,知识才有力量,文明才能有持续动力。
“师道尊严”,是传统文化馈赠给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除了要一如既往地避免“师道尊严”的消极作用之外,也有必要看到它对于当今教育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指导意义,继承它的合理因素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资源的应有态度。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