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和新时代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必须,高校要真正做好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树人育人工作,牢牢把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育人;机制;研究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思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使命。加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需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实现高等教育的內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党管高校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其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健全高等教育事业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全员育人,领导先行,引领提升重实效
高校的专业教育通常是以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为主线,注重的是“育智”,思想教育以态度、情感和价值为主线,注重的是“育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在行上知,在知上行,强调的是知行合一。“育智”与“育心”不能割裂开来。缺少了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就变成纯粹的知识灌输。离开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难有说服力。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要是承担了“育智”的职责。处于从属地位甚至边缘地位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往往承担了“育心”的功能。然而,脱离了现实基础,纯粹的课堂教学,不仅不利于教学内容的自我更新,而且缺乏说服力。而纯粹为了思政教育而开展的活动,因缺乏内容的深度往往会出现流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
领导干部既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者,又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不仅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而且关系到思政工作在学校各层面、各领域的落实。因此,注重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抓手,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加强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领导部门要在宏观上统领全局,把握方向,制定决策并强有力保证实施;人事部门要负责建立与本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权、责、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和岗位聘用制度,为育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人事保障;学生工作部门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落到实处,统筹协调好思政工作队伍、学团工作队伍、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队伍,形成人人是育人工作者、处处是育人阵地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将社会实践、新媒体技术融入课程,做到思政课“活现实、活理论”。面对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过程中抬头率不高、学生人到心不到、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各高校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加以解决。
二、全程育人,多元化参与,加强教师队伍
对于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以及高校职能部门管理服务人员而言,他们更多地是进行专业课教授,以及事务性工作的开展,鲜有思政工作的融入。校内教师队伍尚且未形成协同育人的整体,校外的育人资源就更难以有效融于校内思政教育体系当中。然而,全方位育人,其落脚点在学生,关键在教育者。这就要求高校的全体教师都应负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各项工作都要绷紧思想政治工作这根弦,立足本职工作,展现良好思想政治风貌,形成育人合力,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需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先进群体在思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提髙其主动开展思政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正确认识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和使命, 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树立和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育人”职责,而学科带头人、重要专家在教师群体中具有很强的“引领力”和“话语权”,更应在育人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同时,增强每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思政工作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统战工作、知识分子工作、人才工作结合起来,搭建更多的交流互动平台,密切与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的思想感情联系,争取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充分发挥其在育人工作方面的正向激励作用。
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 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计划”, 每年举办学院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 每年有计划地组织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及进行学习考察。鼓励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组建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提升辅导员科研水平, 并通过“名师”的“传、帮、带”, 有效带动全体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培养一批能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专业辅导员队伍。
通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大赛备赛等指导任务和开展师生面对面等活动, 强化专业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结合各专业实际和学生实际, 积极推动制定各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竞赛活动获取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积极与区域内其他高校开设传统文化等优质课程, 并推进课程的共享与学分互认。探索弹性学制改革, 允许学生中断学业或提前毕业。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修读辅修专业, 培养学生多种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三、全方位育人,设计途径,优势平台对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结合学生需求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 设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使学生主动接受活动背后的价值观念。新媒体形势下, 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免具有功利性、从众性、自主性和短效性等特点。根据青年学生的性格特点, 要做好党校和青年团校教育, 吸纳学生组织骨干和普通青年学生分类集中培养。
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根本,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切合学生成长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吸引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协同效应。
立足第一课堂,主要包括公共课、思想政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部分素质拓展课、专项实训课及部分综合实训课等内容。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纳入其中, 着力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和教学信息化融合创新, 打造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素质教育体系重要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立足第二课堂,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活动,在活动中感染和熏陶人, 感受正能量、提升认识、积淀文化、培育情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发对应课程并编写指导规程和校本教材, 建立“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教师制度, 提升“第二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保障各项活动落实到位。加大社团活动经费投入, 大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围绕学院的花园景区育人、非遗文化育人、基础设施育人、公寓文化育人, 根据课堂需要开发对应的课程并编写相关教材和指导规程, 营造底蕴深厚、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 提升学生安全意识、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立足网络课堂,通过微博、微信、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并发挥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气质, 让处于这一环境中的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管理教育新模式, 开发平安校园、文化校园等系列应用软件, 不断改进、完善学院网站、微信等网络育人管理平台, 提高公寓管理信息化水平。
线上线下相结合,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创造性。线上充分运用网络阵地, 给学生输送正确、健康的营养, 线下加强建设校园文化,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坚持“古今通、中外通、品学通、艺理通”的育人宗旨, 借美育助德育, 以美心唤人心,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让思政工作活起来。
新时代青年学生群体是一个被时代环境塑造的群体,是一个需要正面引导的群体,引导和把握的前提是了解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班级、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社团、志愿组织等学生组织占据着青年学生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引领和把握学生组织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借助不同学生组织定位学生个体需求和情况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
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性的展现,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第一,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与学生成长成才的自我需求相契合,是破解当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重形式轻内容僵局的必然选择。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新媒体时代,针对青年学生思想认知出现的多样性和从众性现象,针对不同学生思想需求,在分层引领、因材施教的同时选树典型,以优促学。第三,把握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的成因。重视国内外环境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响,重点将实践育人和课堂教学相结合,鼓励青年学子通过所看所听所感,了解社会,把握时代脉搏;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使思政工作如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学生的思政教育与专业发展、生涯发展相结合,在创新方式方法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政教育获得感。全方位、零距离地观察、学习一线教育领导者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在拓展自身的眼界视野的同时,对于学生的生涯发展也大有裨益。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现实,增强使命感;开展课外科研,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解决社会痛点问题;参与专业公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开展创新创业,为投身社会创新奠定基础;参与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总体要求上,要“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这既是教育功能在新时代的全新定位,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目标。要坚持这一总体要求,在具体工作上进一步深化,在工作目标上进一步升华,在工作效果上进一步提升,推进新时代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
新媒体时代,高校必须要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队伍运用操作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构建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媒体平台为主的新媒体阵地。同时,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班级、个人要建立新媒体联动机制,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不断推动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升育人工作效率和育人效果,增强“三全育人”机制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谢羚 郭智芳 王鑫 新时代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8(12)
[2]郭强“四个课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为例[J] 中国新通信 2019(05)
[3]张蕾 冯硕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J] 林区教学2011(02)
[4]方平 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J]思想在找工作研究 2017(08)
[5]白雪源 韩春红 沈晔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平台和机制建设研究[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03)
[6]王海朋 冯静 以学生为主体的“三全育人”机制探析 中国多媒体与网絡教学学报[J]2018(09)上旬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0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