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多重艺术对照法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7417
张蓉

  《大学语文》是近些年来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中普遍开设的一门人文基础课程。该课程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多维度提升,如对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化,对完整人格的塑造,对审美能力的提升等等。总之,这是一门集文学、艺术、美学、传统文化等多重文化内涵的人文课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该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多重艺术对照法指的是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以文学为本位,还要辅助以其他艺术形式的参与和介入,与文学作品互为印证、参照,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下所述:

  一、 文学与美术对照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在ppt上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绘画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课堂内容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讲解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特质时,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如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等。通过对诗境禅心、山水清音的解读,结合山水画画法、构图、命意、意境的阐释,使学生领悟到山水诗与山水画从表面上看是两种题材相同、表现方式不同的艺术,但它们的内在旨趣共同指向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它们的美学精神共同指向情景交融的传统意境。简而言之,它们的外在表现手法不同,但内在精神是相通的。

  再如,雕塑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在有关课程的讲解中,将雕塑艺术与文学文本进行对照,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曹植的《洛神赋》时,引入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中对神话原型的认识,将女神原型这一人类文学及其他艺术门类中反复出现的原型予以贯通。如《诗经》中的硕人,宋玉《神女赋》《高唐赋》中的巫山女神,《长恨歌》中的杨玉环等等,均可视为女神原型。对于这些作品中的女神形象,先进行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领悟什么是女神原型,然后用雕塑艺术进行对照。

  在雕塑艺术的展示和比较中,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西方有关女神原型雕塑艺术的精品,如《维林多夫的维纳斯》《米洛的维纳斯》《胜利女神》等作品。

  经过深入分析和阐释,使学生对女神原型的发生、发展,以及在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地位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

  二、 文学与音乐对照法

  在有关文学文本的解读中,可与一些优美的音乐作品相结合,丰富课堂的美学意蕴,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举一个教学实例:在学习《庄子》中的《庄周夢蝶》时,可以先对文本进行梳理和解读,在此基础上,播放歌曲《梦蝶:一百万个可能》。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和演唱者是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姑娘克里斯汀。歌词的前半部分化用了《庄子》中“庄周梦蝶”的故事,中间部分是作者的创作,最后部分则化用了李白的《古风》第九首。

  整首歌词呈现出古今一体,中西交融的特色,体现出人生如梦的美学思考,很好地提升了流行歌曲的传统意蕴和美学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这首歌曲与“庄周梦蝶”文学文本的对照和解读,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再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时,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经典插曲。85版电视剧《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最先被搬上电视荧屏的佳作,如今已经成为《红楼》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无数电视观众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该电视剧中的十四首主题曲和插曲,均使用《红楼梦》原著中曹雪芹创作的判词等内容作为歌词,而作曲则由著名音乐家王立平先生一人担纲。王立平为创作这些主题曲,四年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他的创作使这每一首歌曲都深刻而传神地体现出《红楼梦》高洁俊美、丰富华瞻的精神境界。

  在介绍林黛玉人物形象时,可播放“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葬花吟》;在介绍贾宝玉人物形象时,可播放贾宝玉泣血之作《红豆曲》;在介绍晴雯这一人物形象时,可播放活泼泼的《晴雯歌》;在讲解宝黛爱情时,可播放歌颂“木石前盟”的《枉凝眉》等等。

  这些歌曲高洁不凡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品位,往往使师生在欣赏时流连忘返、欲罢不能,久久沉醉于《红楼》之美中难以忘怀。

  再比如,在学习《高山流水遇知音》时,可以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在讲解《论语》时,播放王菲演唱的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在介绍金庸武侠小说时,可以插入《铁血丹心》等歌曲。

  这一方法直观生动,声情并茂,往往可以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三、 文学与电影艺术对照法

  电影的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在1911年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于是“第七种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别称。它成为了近百年来广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至今盛行不衰。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也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插入电影片段,以丰富课堂内容和艺术表现力,提升教学艺术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论语》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时,可以联系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阐释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精神的“泰山之志”,理解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

  紧接着,可以播放70周年国庆献礼片《攀登者》的片段。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国登山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两度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伟大壮举。该电影叙事宏大,表现细腻,催人奋进,感人至深,使亿万观众为之洒下感动的热泪,不愧为主旋律电影中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俱佳的电影艺术作品。

  由于《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仍然要以课堂讲授和师生互动为主要手段,因此,在使用文学与电影艺术对照法时,必须对时间较长的电影进行恰当的取舍和裁剪,选择其中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最能表现文本与电影中民族精神和人类精神的高潮部分进行播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截取了这部电影的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选择了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顶珠峰时,登山队员们在搭人梯时的场景;第二个片段则选择了登山队在第二次成功登顶时将五星红旗插在珠峰顶上的壮举。这两个片段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崛起的伟大精神和历史必然。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一方法的时候,许多学生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是一次成功的传统文化、人格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的融汇。

  总之,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多重艺术对照法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灵魂的教学艺术手法。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